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9 道试题
1 . 据史书记载,明万历年间,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户”。至康熙六年,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机户、机业的出现,促使一批工商业市镇的形成。这现象表明,明清时期江南地区
A.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体
C.小农经济加速解体D.新生产关系出现萌芽
2020-08-08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韶关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有学者认为,在研究明清的历史时,可将明清两代视作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社会。可以佐证该观点的历史现象是
A.资本主义萌芽B.自然经济解体
C.“交子”出现D.商人群体出现
3 . 在明末至鸦片战争前,福建长汀的四堡印书业曾十分繁荣。它采用家族手工业的经营方式,但由于印刷书籍工序多,许多工作无法在一个作坊内完成,要分散到家族内的别家进行,作坊主按件计酬付给劳动者工资。这一做法
A.反映了雇佣劳动的普遍确立B.提高了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
C.有助于促进生产关系的革新D.使耕织结合的传统经济解体
2020-07-10更新 | 152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2020届高三第四次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明清《江宁府志》载:“机户不得逾百张,张纳税当五十金,织造批准造册,给文凭然后敢织。”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明清工商皆本思想受到压制B.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宏观指导
C.为限制西方殖民而闭关锁国D.资本主义萌芽侵蚀传统经济
5 . 清代陶煦的《租核·推原》记载:“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该现象产生的影响是
A.有利于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B.推动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C.有利于传统经济政策的松动
D.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以下为王家范、张耕华、陈江编著的《大学中国史》的相关目录:

第九章君主集权的帝国体制

一节明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第二节明朝中后期的政局………

第三节一波三折的中外交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省略部分增加两条或两方面内容,并说明增加理由。
8 . 从经济文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B.“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廛”
C.“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D.“借问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9 . 明清时期,松江府及其周边地区出现了早期的“工业化”,使农业经济与农家经营发生了革命性变革,棉花种植超过了传统的稻米种植,甚至达到了“棉九稻一”,乃至专种棉花不种稻米的程度。这一现象
A.助推了当地经济结构的变化B.反映了早期资本主义的萌芽
C.促进了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D.是劳动力市场化的直接体现
10 . 据道光《苏州府制》记载,晚明苏州府“聚居城郭者十之四五,聚居市镇者十之三四,散处乡村者十之一二”。该史料用来研究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可以得出的最完整的结论是
①商品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     ②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增多
③市民阶层已经有相当数量     ④雇佣劳动的出现具备可能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③④D.①②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