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明清时期,双林镇的绸庄常“赊丝于机户,即收其绢,以牟重利”;在南浔镇以产“苏经”闻名,农家“取丝于行,代纺而受其值,谓之料经”;宁波的鱼业牙行,分鲜行和里行,都对渔帮放款,约定以所获鲜、咸水产抵偿借款。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A.江南市镇商品经济高度专业化B.商业资本向生产领域的渗透
C.商人逐渐成为生产组织的主体D.货币供求矛盾催生商业发展
2 . 据明代《黄溪志》记载的当地食俗显示,当地佣工“极贪口腹”,甚至会因伙食问题另谋他处,为此雇主向佣工提供的肴馔必须包含“鲜味”,每遇节候,“肴馔更为丰盛”,从而带动了鱼虾的畅销和交易的活跃,“故市中卖鱼虾极早,迟则不可得”.这反映出当地(     
A.雇工政治地位提高B.社会风气的恶化
C.商业管理日益规范D.市场化水平较高
2023-02-01更新 | 540次组卷 | 8卷引用: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文萃中学2024届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盛泽镇(今江苏苏州吴江区),本来是一片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归……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上述材料说明(     
A.以盛泽镇为中心形成了徽商和晋商B.明代开始突破坊市制度
C.明清政府重农抑商政策失效D.工商业发展促进城镇的形成与繁荣
4 . 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丰富多彩、灿烂辉煌,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古代文明是古代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外文化交流、促进的结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科技发明统计

年代

科技发明(件数)

中国科技发明

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

件数

百分比

件数

百分比

公元1-400

45

28

62%

17

38%

公元401-1000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1-1500

67

38

57%

29

43%

——摘编自《自然科学大事年表》

材料二   在空前活跃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商人阶层的崛起投影于中晚明文坛,吸引了众多作家的目光,一个个鲜活的商人形象开始不断涌向文学殿堂,出现在中国古代文学的人物画廊中。在明代小说里,作家们塑造了许多传统诗文里没有、以往小说里罕见的令人敬重的商人形象,他们的存在,充分反映了明代小说家们摒弃轻商贱商的价值标准,坚定地以新的人生观、价值观为标尺结构故事、塑造人物,商人的地位再次得到极大的提升,商人阶层获得了总体性的肯定。

——摘编自周柳燕《论明代小说中的商人形象》

材料三   中国古代商人的社会地位一直比较低下,文学作品中也很少有对商人形象的刻画,即使出现商人,也是将其视为贬斥的对象。明代冯梦龙所创作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与凌潆初编撰的《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二拍”,塑造了众多的商人形象。这些富有生命力的商人形象作为晚明时代的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所具有的鲜明特征,对于当今社会美好品德和人性的弘扬与传承,具有一定程度的教化和劝诫意义。

——摘编自刘畅《“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及其意义探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科技的地位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后期文学作品中商人形象的变化及时代背景。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江南苏、松、杭、嘉、湖地区形成许多著名市镇,这些市镇中的居民,“以机为田,以梭为未”,靠近这些市镇的村坊居民,也大都以种桑养蚕和纺织为生。上述现象最有可能出现于(     
A.隋唐B.两宋C.元朝D.明朝
6 . 明中后期,一些出版物纷纷使用状元、翰林或极具感染力的词语,如“奇异”“精诀”“至言”等来作书名。这反映出当时(     
A.文化知识的普及B.商业意识的增强
C.印刷技术的进步D.科举制度的完善
7 . “明成祖朱棣时期,扩建了元代大运河的副线……南北间的商业贸易也在京师和大运河的发展下带动起来了。长江流域和其他南方地区的商业同样获得了发展。例如,当时徽商遍布天下,他们从事各种生意,如贩卖瓷都景德镇的瓷器、各地的茶叶和丝绸、食盐、木材以及食品等等。”对此,下列选项理解正确的是(     
A.政治中心转移带动了长途贸易发展B.南方经济对北方的依赖程度加深
C.大运河发展是商帮形成的直接原因D.商业发展导致了自然经济的瓦解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汴梁)自关帝庙大街往南,是兴龙桥,有写真方馆,至西亭府牌坊,有带子、子巾、大小鞋帽、松串、簪棒、白货等铺。……木耳店、酒馆,至徐府——中山王裔孙之府……故名徐府街。

——摘编自许敏《明代商业与社会变迁》

材料二

在明代,粮食生产出现专业化趋势,一些地方一跃变为商品粮食出口区。方圆几千里的各种名、优、特产,辐辏汇萃于山陬一隅,这确实很能反映明后期商品的繁茂景象。其他如铁器、瓷品、纸张、食糖……也从它们的原产地被源源不断地贩运到全国各地,进入大小城市中的千店万铺,供当地市民消费。

——摘编自杜车别《明朝的灭亡原因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超前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明在商业方面较前代各有何明显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商业变化带来的影响,并指出影响商品市场变化的主要因素。
2022-08-15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统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明代有医书传世的医家中,有明确文献记载其为中途弃举从医者多达数十人,而未有医书传世的儒生弃举从医者更是不在少数,在各地方志及其他史料中有许多相关记载。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八股取士阻断平民入仕道路B.医药事业进步带动从医热潮
C.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D.经世致用思想改变价值取向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明朝后期,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商业资本出现积聚现象。推动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统治者推行重商政策B.美洲等地的白银大量流入
C.普通民众富足的生活D.与少数民族的榷场贸易发达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