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船山(王夫之)生当明清鼎革之际,试图对引起当时社会变故、民族危机的内在因由予以学术文化史的全面考察和系统总结,以其为锻铸未来寻找新希望的种子。从对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维系与发展的角度,认为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在宋代的承继者为张载,此即是中华正学的集中表现。侯外庐在《船山学案》中指出:“夫之先生的学术,比清初的诸大儒都要丰富多面……夫之先生的学术是清以前中国思想的重温与发展,他不但把六经别开生面地重新解说,而且从孟子以后的中国哲人多在他的理性主义批判之下翻案估定,所以他的思想涵盖了中国学术史的全部传统……”。

——摘编自王泽应《船山学的学术基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夫之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夫之思想产生的条件。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孟子说:鸡鸣而起,孜孜(孜孜)为善者,舜(君子)之徒也。鸡鸣而起,孜孜为利者,蹠(小人)之徒也。欲知舜与蹠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摘编自刘霞《孔孟义利观的异同及现实意义》

材料二王夫之谓义(道德价值)本身包含着利(经济价值),其道德价值与经济价值存在着内在的相通性,盖道德离不开人的物质生活的抽象存在,物质利益具有道德上的合理性,故利中有义。利益是道德作用于人之载体,物质利益不能离开道德之轨道,理寓于欲中,义存于利中,脱离利益也就是无所谓道德。盖物质利益不能离开道德之管控与制约,利益之满足必须受道德之承制,才不至亢害,反之,利非但毋利,反而有害。盖义与利互为依存,互为渗道,辩证地处于事物之对立统一之中。

——摘编自杨铮铮《略论王夫之的义利观》-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孟子义利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王夫之新义利观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背景。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从很多方面来看,宋朝算得上一个政治清明、繁荣和创新的黄金时代。宋确实是一个充满自信和创造力的时代。”

——美国学者罗兹墨菲《亚洲史》

材料二   “圣人坚揽定趾以救天地之祸,非大反孤秦、陋宋之为不得延,固以天下为神器,毋凝滞而尽私之……天地之产,聪明材勇,物力丰犀,势足资中区而给其卫。圣人官府之,公天下而私存,因天下用而用天下。故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王者无私以一人治天下,’此之谓也。

“是故因亦一道也,革亦一道也。其通也,时也;万古不易者,时之贞也。其塞也,时也;古今殊异者,时之顺也。”

——摘编自王夫之《宋论》《黄书宰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科技文化角度说明“宋是一个充满自信和创造力的时代”。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王夫之的政治、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2021-04-23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第五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孟子位居“亚圣”,对儒学发展影响重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学说的主要出发点在人的本性是善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本来人人都有的,这是天生的仁、义、礼、智的根苗。因此,国君要把本性中的“善”加以推广,也就是推行“仁政”,实行“王道”。

——摘编自杨 宽:《战国史》

材料二   洪武二十七年(1394),朱元璋命人编《孟子节义》,被认为有碍尊君的85章文字全部删除。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为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之视君如寇雠”。删去部分占全书近1/3。

——王家范等编著:《大学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孟子的思想。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分别阐述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对孟子思想的发展。
2020-07-14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学考)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

——《朱子语类》

材料三   万历47年,王夫之生于衡州府,父王朝聘饱学鸿儒,毕生研究《春秋》晚年授夫之。崇祯11年,夫之到岳麓书院,师从吴道行,吴教以湖湘学统中济世救民的基本脉络,湖湘家学、朱张之道,夫之成为湖湘文化集大成者。顺治3年,举兵抗清失败后,夫之在石船山下著书立说与清廷作道德抵抗、拒不出仕。其经世致用哲学观,开创了理学与经世致用结合的务实学风,是湖湘文化的一大转折点。他一生以“六经责我开生面”自期,对传统学术文化发展,作出了创造性贡献。船山学说得到大湖之南士人高度尊崇,成为显学和湖湘文化重要底色,对近代湖南产生了深刻影响。1985年,美国评出世界八大哲学家,其中四位唯物主义哲学家是:德谟克利特、王夫之、费尔巴哈、马克思,其学术遗产成为人类共同的思想财富。

——摘编自《纪念王船山—船山学说是重要的湖湘文化底色》


(1)材料一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董仲舒提出这一思想主张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朱熹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理学的贡献。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夫之的船山学说与宋明理学的不同。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王夫之(1619—169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之一。其代表作《读通鉴论》具有丰富的史学思想。王夫之不信“正统”论,“五德始终说”等传统历史观,主张“趋势更新”。

反对“泥古过高,而菲薄方今”。同时,王夫之主张“理势合一”的历史观,所谓“势”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所谓“理”就是历史发展规律。“理势合一”就是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的一致性。除此之外,王失之认为治史应该“垂于来今以则”,批评宋元以来“浮谈”的学风,主张“求适于用”。在民族观上,王夫之认为各民族之区域、气质、习俗都不相同,故不可共处,主张对少数民族应“暴则惩之。顺则远之,各安其所,我不尔侵,而后尔不我虐”。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史学史》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王夫之的史学观。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试评价王夫之史学观。

7 . 明清时期的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但仍是中国政治和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我们可以从不同领域进行研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顾炎武: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摘自顾炎武《亭林文集》

王夫之: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摘自王夫之《思问录》

材料二元明以来边疆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明朝中叶以后,开始逐步改土归流——把土司改为中央政府委派的流官。土司苛索花样繁多,土司家婚丧、寿诞、生子、盖房、过节都要征派。地处边隅的土司,“无事近患腹心,有事远通外国”,致使西南边疆的统治十分不稳定。清世宗任命鄂尔泰为云贵广西三省总督,进行改土归流。在改流地区,设置了与中原地区同样的府、州、县及镇、协、营、汛,派驻官兵,并着手改革许多落后的剥削方式及陋规恶习。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改土归流”的含义及其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