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中国古代的“天下观”]

材料一  整个中国是一个“天下”,“天下”没有边,也没有边界,只有向远处扩散而逐渐淡化的影响力。而且,这种影响力不一定是统治的权力,而是通过文化交融而构成的一个新文化,其中包含了各种地方文化。将各种地方文化吸纳入中原文化,使“天下”的文化多元而渐变,共存而不排他。这样一个核心,加上其放射的影响力,终于形成了“后世”的中国。

——摘编自许倬云《说中国》

材料二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仁义得不到发扬),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故先王弗(不)为之禁。非惟弗禁,且从(顺应)而恤之(体恤百姓的私情)。……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此所以为王政也。”

——顾炎武《日知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相关内容,归纳“‘天下’的文化多元而渐变”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顾炎武“天下观”的核心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时代价值。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

思想家主要思想
1他认为不应原封不动地恢复“周礼",要实行“托古改制"。强调行“仁政"先要使“民有恒产”,认为人先天就具有统治阶级所要求的那些基本道德品质的萌芽。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他说:“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在他看来,伦理纲常是人们心中所固有的.先验的“良知",要认识伦理纲常之“理",其途径不是通过外在的实践去获得,而是到心中去体认。
3他说:“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认为只有“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才能达到“天下治矣”的目的。提出“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指斥心学弊端,反对空言,强调“博学于文,行已有耻”。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分别提取表中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所对应的思想家。
2021-02-08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平顶山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