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0 道试题
1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材料一 东亚农业有上万年的历史,以中国为典型代表。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已经形成以粟、黍、稻、麦、豆、麻为主的种植业结构,由此奠定了明代以前主要粮食作物种类的基础。

——摘自杨共乐主编《历史长河中的人类社会》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人最早培育出的两种粮食作物名称,列举一项唐朝发明的耕地农具。

材料二   在汉末之前, 中国食用油主要以动物油为主,辅以少量大麻油。“张骞外国得胡麻(即芝麻)”,之后逐步推广。到了《齐民要术》成书的年代, 以芝麻为主的植物油生产加工就很普遍了。唐宋时期,食用油作坊兴起,食用油商品化趋势增强。

油菜在元代传入我国,并逐步取代了芝麻的地位。来自美洲的花生引入后,种植范围逐渐遍及全国。20 世纪初,榨油机器传入,使原本手工榨油机榨不出油的大豆、花生等油料作物,在北方逐步取代了芝麻的地位。

——摘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等


(2)依据材料二,填写《中国古代至近代油料作物的种植及加工发展历程简表》。
角度重要转折期史实
农作物结构中的地位       芝麻等从附属于粮食作物变为独立的油料作物
油料作物的
       
元朝南方以油菜为主;北方以芝麻为主
明清南方以油菜、花生为主;北方以大豆、花生为主
食用油加工技术或手段近代       

材料三 占据苏州的张士诚最终被朱元璋打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苏州的粮食短缺。南宋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但南宋以后苏州地区谷物的供给开始依赖湖广地区。明中后期,苏州城内西部是商业区,东部是织染工业区。有钱人在城东出资建立机房, 雇工织造。1601 年,朝廷派孙隆赴苏州增收税金,计划对每台织机征银三钱,或对每匹绸缎征银五分,每匹纱征银二分。听闻此消息,机户纷纷停业,解雇织工。织工聚众抗议, 由此引发纵火伤人。

——摘编自【日】宫崎市定《明清时期的苏州与轻工业的发展》


(3)依据材料三,概述明代苏州经济发展的特点。
2020-07-16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清朝初年,手工业领域出现了一种现象,包买商通过供给原料和收买其产品的方式把那些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控制在自己手中,占有他们的剩余劳动,这种现象本质上属于
A.商业资本对手工业品的控制
B.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特征
C.农副产品商品化的趋势
D.官营手工业品的市场化
2019-11-04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2019年高三10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3 . 清朝前期,广东各地“煤筋所出日广,商人获利日多,纷纷告争,自愿增税承采”,甚至安徽商人也来广东办煤窑。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一批以煤为业的煤窑世家和煤窑主。这反映出,此时广东
A.徽商集团垄断了采煤业B.政府丧失对矿权的控制
C.新的生产方式获得成长D.工矿业近代化趋势凸显
4 . 明末清初,男性文人笔下出现了一大批勇于抗争的女性形象,她们或满望爱情大胆追求,或山河且变誓死死守节。同时,女姓作家亦显露出不同以往的平等意识、自我关怀乃至优于男性的家国情怀。这一现象
A.折射出社会转型的趋势B.体现了男女平权的发展
C.得益于女性经济的独立D.反映出自我意识的觉醒
5 . 17~19世纪的中国,在经济领域已经显示出一些新旧冲突变动的征兆,这种从农耕经济中分离出来的迥异于传统模式的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势。这里所说的“迥异于传统模式的变异”,不包括
A.出现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劳动者,如机工B.出现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如机户
C.手工作坊开始出现D.“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关系形成

6 . 材料一   


材料二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芬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纷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三   松江旧无暑袜店,暑月间穿毡袜者甚众。(明)万历以来,用尤墩布为单暑袜,极轻美。远方争来购之,故郡治西郊,广开暑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亦便民新务。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

材料四   机器制造创于泰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效行于中国……天津麦面盛行,今秋又有宁人(指朱其昂)购来磨面机器一座,在紫竹林招商局下开张磨坊,名曰“贻来牟机器磨坊”。日计焦煤若干,及用机器司务两人外,又需小工十余人,开销似乎过费。然事半功倍,出面极多;且面色纯白,与用牛磨者迥然不相同

——1878年12月14日《申报》


(1)据材料一、二,概括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据材料三,指出“暑袜店”主与制袜“合郡男妇”之间的关系,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关系”发展缓慢的政策原因。
(3)据材料四,概括中国经济结构出现的变化。与材料三相比,分析其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概述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为什么欧洲的贸易和商品经济孕育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而且后来显然促进了社会转型,使以土地为核心要素的农业社会演进到以资本为核心要素的工业社会?这应该是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和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自11世纪以后,欧洲农业耕作技术与生产率得到大幅度提高,11至13世纪的拓边殖民运动也使得耕种面积不断扩大,从而保障了人口数量的迅速增加;另一方面,14世纪中期前,欧洲人口对土地的压力一直存在,农业技术的进步节省了劳动力,使得一部分人从旧有的土地经营中摆脱出来,人口开始大量流动,从而带来了商业贸易的机会,而商业的复兴刺激了城市的兴起。‚因而我们认为中世纪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扩张,是对因人口增长而变成可靠的专业化和贸易所带来的机会的直接反应。

——摘编自萧国亮等编著《世界经济史》等

材料二由宋元至明清,中国人口数量呈波浪式上升趋势,与此同时土地利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一方面出现了各种类型的田地,另一方面也不断开辟边疆、山区和海岛。清代江西、湖广、广东、四川、陕西、贵州等地的破产流民源源不断进入川、陕、楚三省边界地区,于是‚老林渐开‛,‚可种之土愈广‛,且‚多资木箱、盐井、铁厂、纸厂、煤厂、佣工为生‛,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商业方面,中国古代社会一直存在着为交换目的而进行的商品生产,但规模都不一定很大。与此同时,大量非商品生产者的产品进入市场交换,从而带动了商业的繁盛。明清时期,中国江南和东南沿海个别城市或某些山区的手工业部门中首先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增长,逐步渗透到农业经济领域中。19世纪中期以后,外国机制商品开始涌入,中国传统耕织结合的自然经济基础被逐步瓦解

——摘编自郑学檬《简明中国经济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欧洲和中国人口增长所产生影响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后欧洲和中国社会经济的不同走向,并分析原因。

8 . 有史料这样藐视17世纪苏州发生的新变化:“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对这一变化解读最准确的是(     
A.官营手工业发展极其迅速B.工商业市镇大量崛起
C.早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D.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9 . 城市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步相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安城位于八百里秦川中央,沃野千里,山环水抱,古代文献上把长安的地理条件概括为:“因奉之故,资甚关,膏腴之地”,“阻山带河,四塞以为国”。自周秦以来,关中农业生产发达,农耕文化发展迅速,是秦在关中平原中部开拓耕地和兴修水利的结果。西汉王朝定都长安,总计227年。这些为长安城成为当时最大的消费性城市创造了条件。

一摘编自王翠萍《西汉长安城的布局特色》

材料二   原本中国古代的城市以城为主,纯粹体现工商贸易功能的市镇,要到唐宋之际才出现,而明朝中后期是一个高峰。尤其是江南苏、松、杭、嘉、湖地区的许多著名市镇,都是在那时形成的。这些市镇中的居民,已经从农业人口中分离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工商集贸性质市镇兴起,使得农业人口与手工业和商业人口的比例发生了变化……城市和商业进一步繁荣,具有明显经济职能的城市在增加。到清朝前期,广东佛山镇在内的“天下四大镇”在专业性市镇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新兴的城市。

——摘编自刘克、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西汉长安城成为“最大的消费性城市”的条件。
(2)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城市发展新变化。简要分析新变化对文化领域的影响。
10 . 中国古代商业在不断突破限制与束缚的过程中曲折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国铸造铁器大约开始于西周末年或春秋初年。至春秋中期以后,使用铁器的情况已很多……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江西九江、江苏六合、河南洛阳等地,都发现了春秋中晩期的铁农具。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

——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

——《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陨落》

材料三   中国古代的商业,受到种种限制和束缚。这些限制和束缚,有的是受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特点所制约,有的则来自封建国家的干预。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耕作技术上出现的新现象及其对土地制度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束缚古代商业发展两个方面的具体表现。并概括宋代在市场方面有所突破的主要表现。
2022-04-22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呼玛县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