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0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

材料二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材料三   被誉为“现代市场经济理论之父”的英国学者亚当·斯密,最早提出了中国的“停滞性”问题:“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劳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处于停滞状态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中国文明终于成型”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的体现。
(2)材料二中,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
(3)试以明清时期的史实论证材料三中亚当·斯密关于中国经济“停滞性”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2 .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写道:“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并不意味着中国社会停滞。社会总还是在变化的。这种变化……可以说是代代相承,变化微渐。但是,在明清之际,中国社会一度出现过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这种明显的转变迹象在经济上的突出表现是
A.手工工场的开设B.新的农作物品种的输入
C.民主思想的萌生D.总结性科技著作的问世
2020-12-13更新 | 15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3 . 如表反映了清朝前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状况。相对于以前,其突出变化是
A.发展缓慢B.地位提高C.不平衡性D.范围扩大
2020-08-24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本部2019-2020高一下学期期末结业考试历史试题
4 . 中国封建社会可以说是“代代相承,变化微渐”。但在明清之际,中国封建社会一度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主要表现为(     
①资本主义萌芽破土而出
②徐光启、宋应星、李时珍等人的科学思想出现
③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进步思想产生
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最终达到顶峰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5 . 阅读下列材料

——《高中历史教材》

材料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而工匠“趁织为活”,“得业则生,失业则死”的现象。


请回答:
(1)说明图1、图2所示城市的名称及其所处朝代。
(2)从图1、图2提取历史信息,说明北宋东京与图片一所示城市相比,在商业活动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3)从材料提取历史信息,说明在城市的经济领域又出现了什么新的现象?
(4)最早出现在哪个历史时期?导致这一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020-10-23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长期以农业发展为主,商业是农业的辅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

材料二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唐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三   


材料四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材料五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材料反映的是何种土地制度?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土地制度在所有关系上发生了什么变化?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材料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的何种经济形态?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种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北宋东京与唐长安城相比,在商业活动方面出现的新变化。
(4)根据材料四、五,指出材料四中的“新经济的萌芽”指的是什么,从材料五中找出一句话作为其判断依据。
2020-07-11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井冈山大学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东汉晚期,成熟青瓷在上虞烧造成功,之后绵延千年,盛烧不绝……(唐五代时期,越窑生产的“秘色瓷”)玲珑端巧的造型、精美繁缛的纹饰,表现了越窑鼎盛时期的制瓷水平……(北宋以后)器物种类繁多,形制各异,纹饰题材众多,装饰技法丰富,是浙江青瓷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唐以后浙江生产的精美瓷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飘世界各地。

                                                                                        ——摘自浙江博物馆青瓷馆前言

材料三       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坊市制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其中640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分别属于160行,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材料四       施复是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的人物。他们夫妇二人住在苏州盛泽镇上,靠养蚕织绸生活,本是小户人家。由于他们织的丝绸光彩润泽,在市场上卖得很好,赚了许多银子。几年后,他们增买了三四张织机,不到十年,积累了几千两金子,后来他们又买了两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成为机户。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古代农业什么样的经营模式?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古代浙江瓷业发展的特征。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东京出现“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的表现。
(4)材料四中的明朝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020-06-27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靖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在社会各个层面折射出与以往不同的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这倒不是因为铁搭有如何的先进性,根本的原因在于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太湖地区农业史》

材料二   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联姻为亲戚,……增强了其商业竞争实力。王崇古在河东业盐,张四维的父亲是长芦大盐商,累资数十百万,张、王二氏联手,结成了盐商团伙,控制了河东、长芦两处盐利,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晋商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

——张正明《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耕作技术发生了什么变化?其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归纳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新现象。明清时期,在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中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种变异具体指哪一现象?
2020-05-12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政治、经济、思想在社会转型时期会发生剧烈变化。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七国乃是以春秋时代许多战争及商业资本发展而产生的集权国家,已不是旧来的封建侯领。这个集权国家的政权在官僚士大夫之手而不在封建贵族之手。……春秋末年,普遍的做法是任命地方官来管理各个地区。许倬云先生将这种国家称之为“新型国家”,以区别于封建制国家中的诸侯国。   

——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1)指出“新型国家”与封建制国家中的诸侯国在政治上的不同。

在韩非子看来,用宽松而舒缓的礼乐象征来垂戒,靠未必善良的人性自觉来拯救,都是缘木求鱼的迂阔思路。他的思想有两个基点:一个是人性之恶,一个是时代变了,治理方法不能不变。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说明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并指出儒法两家是主张如何来重建秩序的。

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结果不是使徽州产生资本主义,而是成为一个顽固坚持传统宗法等级制度的堡垒,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   

          ——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


(3)材料中作者认为明清时期商人未能推动中国社会转型的原因是什么。
10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嘉靖年间,这盛泽镇上有一人,姓施名复,浑家喻氏,夫妻两口。家中开张绸机,每年养几筐蚕儿,妻络夫织,甚好过活……,不到十年,开起三四十张绸机。又讨几房家人小厮,把个家业收拾得十分完美。

                                                                                     ——冯梦龙《醒世恒言》

材料二:明成化年间,“居民附集,商贾渐通”。至嘉靖时,“居民百家,锦绫为市”(嘉靖《吴江县志》)。“入清,丝绸之利日扩,南北商贾咸萃焉,遂成巨镇。”(同治《盛湖志》)

                                                                              ——《盛泽镇志》

材料三:(盛泽)那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远近村坊织成绸匹,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来收买的,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伫足之隙,乃出产锦绣之乡,积聚绫罗之地。江南养蚕所在甚多,惟此镇处最盛。

——冯梦龙《醒世恒言》

材料四:(吴江县)绫绸之业,宋元以前惟郡人为之。至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犹往往雇郡人织挽。……于是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其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纺绩而日夕治丝。

——乾隆《吴江县志》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中施复夫妇的身份有何变化?表明明朝生产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2)材料二和三反映了盛泽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属于那种类型的市镇?
(3)材料四反映市镇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什么新现象? 这一现象在明清时期呈现怎样的发展状态? 造成这种状态的根本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