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黄宗羲的学问和品行堪为楷模,后人敬仰其学行,屡有纪念之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吾邑号称文献之邦,代有名贤,社祭相望,独至黄宗羲先生,尚无专祠,无以崇礼先哲、讽励人民也。先生言“天下为主,君为客”,近人目之为东方卢梭。其为学也,上承阳明,知行合一;于经史历数之学,无不贯通。观乎方志之传记,著述之留遗,盖可想见其为人焉。查黄公学行风节,卓绝千古,晚清之季,从祀文庙。姚邑为公故里,理应设立专祠。

——摘编自《余姚知事请建先贤祠宇》(1917年)

材料二县长林泽,为崇敬先贤起见,特发起组织黄社。黄宗羲先生道德文史,彪炳千秋,明社既倾,力谋匡复,其悲愤忠义之气,充塞宇内。当此学术衰歇、民气消沉之际,极宜集社崇奉,以资表扬,而昭激励。

——摘编自《余姚县长发起组织黄社》(1936年)


(1)据材料概括黄宗羲的学行表现,指出当地人了解其学行的途径。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地方官倡导纪念黄宗羲的动机及其时代背景。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黄宗羲中年时期忠于故国,追随南明抗清势力,四处流亡。他的思想中充满对家乡绍兴的温情脉脉留恋,“东南粟帛,灌输天下;天下之有吴、会,犹富室之有仓库匮篋也。”据此推知,黄宗羲倡导(     
A.“民贵君轻”B.“存理去欲”C.“工商皆本”D.“劝课农桑”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黄宗羲强调“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着者为真”,批评那些不读书的心学家和读死书的理学家“天崩地解,落然无与吾事”。 同时,他认为“致良知”的“致”字即是“行”字,“致良知”便成了“行良知”。由此可见,黄宗羲
A.强调读书目的是探究万物B.否定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
C.注重伦理道德的教化功能D.具有明显的经世致用意识
2022-05-09更新 | 1550次组卷 | 20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泰州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写道:“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这反映出他的政治设想是
A.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政治B.君主应该利用学校培养人才
C.士人参政分享国家政治权利D.恢复宰相与君主共议国事传统
2021-09-04更新 | 617次组卷 | 18卷引用:2016-2017学年辽宁省庄河市高级中学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黄宗羲将君臣伦理比拟成后天的、可进退的“师友之道”,为臣者“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由此可知黄宗羲
A.力图冲破封建制度的束缚
B.开始对传统伦理进行反思
C.否定君主制追求民主平等
D.主张构建新型的君臣关系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黄宗羲说:“仁、义、礼、智、乐俱是虚名”“仁无迹象可言”,强调“盖仁义是虚,事亲从兄是实,仁义不可见,事亲从兄始可见。孟子言此,则仁义始有着落,不坠于恍惚想像耳”。这说明黄宗羲
A.思想中存在复古的倾向B.重视将仁义落到实处
C.抨击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D.主张限制君权反对君主专制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黄宗羲在清入关初期以明朝为“本朝”,对清朝持敌对态度;稍后,以“有明”代替明朝,用“北”字比喻清朝;康熙十八年后,他用清年号,称康熙帝为“圣天子”,与清朝官吏交往。材料表明
A.黄宗羲政治立场左右摇摆B.清政府践行“天下为主”思想
C.清朝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D.黄宗羲对清初国家治理的认同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学校,所以养士也”,“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太学祭酒,推择当世大儒,其重与宰相等,或宰相退处为之。每朔日,天子临幸太学,宰相、六卿、谏议皆从之。祭酒南面讲学,天子亦就弟子之列。政有缺失,祭酒直言无讳。”在这段材料中,作者意在强调
A.经世致用B.尊师重教C.知行合一D.直言进谏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有学者说:“清初大儒黄宗羲虽宗阳明,但主张多读书以穷理之变化,并以实践为归;顾炎武不谈心性,他的治学范围,以典章制度、社会经济为主。”由此可知,该学者认为黄、顾二人的共同思想是
A.倡导经世致用B.主张工商皆本
C.批判君主专制D.挑战儒学正统
10 . 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黄宗羲认为“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恋出于途者.盖皆本也。”而清雍正帝提出“凡士农商贾,皆赖食于农,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黄宗羲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B.雍正帝的主张符合了社会转型需要
C.两者的对立是两大阶级对立的表现D.明清之际社会经济有新的发展变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