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王夫之在明亡后一直以明朝遗民自居,坚决不与清朝合作。清朝末年的革命者将王夫之视为反清排满的象征而大加宣传。与此同时,清政府也将王夫之视为“忠君守礼”的典型,下诏予以追褒,并从祀文庙,加以供奉。这表明(     
A.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B.历史评价受现实政治的影响
C.历史人物具有多面性D.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斥责不知礼义的老百姓为禽兽,痛恨李贽提出的个性解放。但同时他也认为:社会是发展的,存在不以人的伦理是非、认识对错、善恶动机为转移和标准的某种客观规律。由此可知,王夫之的思想
A.反映了市民阶层的诉求B.与李贽相比有退步性
C.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D.否定了程朱理学思想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船山(王夫之)生当明清鼎革之际,试图对引起当时社会变故、民族危机的内在因由予以学术文化史的全面考察和系统总结,以其为锻铸未来寻找新希望的种子。从对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维系与发展的角度,认为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在宋代的承继者为张载,此即是中华正学的集中表现。侯外庐在《船山学案》中指出:“夫之先生的学术,比清初的诸大儒都要丰富多面……夫之先生的学术是清以前中国思想的重温与发展,他不但把六经别开生面地重新解说,而且从孟子以后的中国哲人多在他的理性主义批判之下翻案估定,所以他的思想涵盖了中国学术史的全部传统……”。

——摘编自王泽应《船山学的学术基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夫之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夫之思想产生的条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以下是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的言论,其中体现了民本主义思想的是
①“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
②“严者,治吏之经也;宽者,养民之纬也;并行不悖。”
③“天子之位也,是谓治统;圣人之教也,是谓道统。”
④“德立而后道随之;道立而后政随之。”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5 . 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历史主张,如“引古筹今”“言性命者必究于史”“史书之作,鉴往所以训今”等。这些命题旨在
A.强调史学研究的方法与价值B.希望清政府以史为鉴
C.以朴实治史方法诠释时局变因D.继承与发展传统儒学思想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王夫之对传统儒学“推教家以教国”的观点进行批判,主张“家国殊等”,认为“国教在政而政皆教”,“平天下”的“公忠”政治实践与“孝弟慈”等“私忠”伦理之间互相独立,不可等同。据此可知,王夫之的这一思想(       
A.否定了传统伦理道德标准B.折射出宗法观念影响力日渐衰退
C.意在增强士人家国责任感D.源于对君主专制暗含危机的反思
7 . 王夫之推测“中国”以外另有发达古文明,认为诸文明“ 衰旺彼此迭相易”。王夫之将“天下”与“中国”相对而称。他说:“故吾所知者, 中国之天下。”王夫之的这一观点
A.颠覆了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B.推动了明清之际的社会转型
C.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追求D.体现了经世致用的实学之风
8 . 下表为明清思想家的一些主张。对表中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仲尼虽圣,效之则为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李贽《焚书》
天下之治乱,不在—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顾炎武《日知录》
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王夫之《读通鉴论》

A.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B.表达了民主政治诉求
C.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D.是西学东渐的产物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粟贵伤末,粟贱伤农。乃当其贵,不能使贱,上禁止勿贵,而积粟者闭籴,而愈腾其贵。当其贱,不能使贵,上禁止勿贱,而怀金者不售,则愈益贱。”材料表明王夫之主张
A.实行农商并举的经济政策B.加强政府调控平抑粮食价格
C.征收工商税减轻农民负担D.发挥市场作用促进商品流通
2021-02-20更新 | 528次组卷 | 60卷引用:2013-2014学年安徽省阜阳市阜阳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王夫之认为:“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尸,而抑非一姓之私也。”“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下面对王夫之的这一思想主张认识正确的是
A.王夫之要求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
B.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C.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
D.反映了建立人人平等的社会的时代要求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