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直到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社会经济中能够直接应用机器生产的棉纺织工场微不足道,棉纺织业的工业化,还缺乏可资利用的现存的手工业基础。民族机器棉纺织业的纱锭数,截至1895年底止,“共为197396枚,工作纱锭162396枚,布机累积数4008台,工作布机3550台”。1895年后,机器棉纺织业成为华商投资设厂热潮的重点。据统计,“至民国2年(1913),中国全国华洋各厂共有纱锭982812枚,其中华商651676枚,日商233448枚。全国布机9389台,其中华商4633台,日商3546台,英商1210台”。日商与英商数量呈下降趋势。……这些经济的发展使民族资本家和产业工人数量增加,为救亡图存运动积蓄了力量。

——摘引自《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二元模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棉纺织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并说明近代棉纺织业发展的影响。
2023-03-08更新 | 308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   清代苏州手工业行会制度中的每一条都是限制竞争的,如“外方之人来苏开作,遵照旧规入行,出七折大钱十两。”同时限定数量及开设地点,对违规者的制裁十分严厉。小商品生产者在行会内部的生产技术“均系世代相传”,“父传子业”。中国的城市是封建专制统治的堡垒,城市中的统治机构也是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这使得中国的手工业行会组织在激烈的工匠反抗斗争中,把自己的利益寄托于封建势力,最后投入封建政府怀抱。封建官府从稳定统治秩序,巩固政权,维护切身利益出发,也把行会作为剥削帮工,为其课敛赋税的工具。

——摘编自孔令奇《试论清前期苏州的手工业行会》

材料二   1618世纪的荷兰行会对学徒的培训和教育是其一大特点。“学徒制是促进手工业技术和工艺得到传承的基础。它不仅使知识和技术得到传播,也为公司式的经营方式的普及作出了贡献。”在有专利权的人中近三分之一是手工业者,他们大部分人来自如阿姆斯特丹等中心城市。同时,阿姆斯特丹等很多城市行会的入会费用很低,结果许多行业中外来的工匠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有的甚至达到70%—90%。对此,美国社会学家爱伯斯坦说:“许多行会对智力的大量投资能部分解释荷兰共和国在其黄金时代创造的经济奇迹。”

——摘编自宁凡《近代早期荷兰手工业行会对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手工业的发展趋势,并说明理由。
(2)据材料二,概括荷兰行会的主要特点。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手工业行会对当时中国和荷兰的影响。
2022-05-15更新 | 14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2022届高考考前模拟考试(二)历史试题
3 . 明清之际,华北地区的--些大地主开始选择不将他们的产业分割成家庭规模的佃田,而是将整个地产组织成农作庄园,雇佣劳工种植棉花,将原棉卖给江南的纺纱与织布业者,以获得高额利润。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小农经济开始解体B.农业领域出现新经济因素
C.租佃经营方式衰落D.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出现
4 . 清朝前期,广东各地“煤筋所出日广,商人获利日多,纷纷告争,自愿增税承采”,甚至安徽商人也来广东办煤窑。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一批以煤为业的煤窑世家和煤窑主。这反映出,此时广东
A.徽商集团垄断了采煤业B.政府丧失对矿权的控制
C.新的生产方式获得成长D.工矿业近代化趋势凸显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清朝初年,手工业领域出现了一种现象,包买商通过供给原料和收买其产品的方式把那些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控制在自己手中,占有他们的剩余劳动,这种现象本质上属于
A.商业资本对手工业品的控制
B.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特征
C.农副产品商品化的趋势
D.官营手工业品的市场化
2019-11-04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2019年高三10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6 . 明末清初,男性文人笔下出现了一大批勇于抗争的女性形象,她们或满望爱情大胆追求,或山河且变誓死死守节。同时,女姓作家亦显露出不同以往的平等意识、自我关怀乃至优于男性的家国情怀。这一现象
A.折射出社会转型的趋势B.体现了男女平权的发展
C.得益于女性经济的独立D.反映出自我意识的觉醒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为什么欧洲的贸易和商品经济孕育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而且后来显然促进了社会转型,使以土地为核心要素的农业社会演进到以资本为核心要素的工业社会?这应该是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和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自11世纪以后,欧洲农业耕作技术与生产率得到大幅度提高,11至13世纪的拓边殖民运动也使得耕种面积不断扩大,从而保障了人口数量的迅速增加;另一方面,14世纪中期前,欧洲人口对土地的压力一直存在,农业技术的进步节省了劳动力,使得一部分人从旧有的土地经营中摆脱出来,人口开始大量流动,从而带来了商业贸易的机会,而商业的复兴刺激了城市的兴起。‚因而我们认为中世纪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扩张,是对因人口增长而变成可靠的专业化和贸易所带来的机会的直接反应。

——摘编自萧国亮等编著《世界经济史》等

材料二由宋元至明清,中国人口数量呈波浪式上升趋势,与此同时土地利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一方面出现了各种类型的田地,另一方面也不断开辟边疆、山区和海岛。清代江西、湖广、广东、四川、陕西、贵州等地的破产流民源源不断进入川、陕、楚三省边界地区,于是‚老林渐开‛,‚可种之土愈广‛,且‚多资木箱、盐井、铁厂、纸厂、煤厂、佣工为生‛,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商业方面,中国古代社会一直存在着为交换目的而进行的商品生产,但规模都不一定很大。与此同时,大量非商品生产者的产品进入市场交换,从而带动了商业的繁盛。明清时期,中国江南和东南沿海个别城市或某些山区的手工业部门中首先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增长,逐步渗透到农业经济领域中。19世纪中期以后,外国机制商品开始涌入,中国传统耕织结合的自然经济基础被逐步瓦解

——摘编自郑学檬《简明中国经济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欧洲和中国人口增长所产生影响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后欧洲和中国社会经济的不同走向,并分析原因。

8 . 明代后期的地主潘允端在其《玉华堂日记》中有关于垦田、耘田、挑泥、莳秧、砟稻、挞花、种麦及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其田庄里种植的作物品种多样,他本人对田庄生产亦非常关注,从耕作到农庄的修理、水利设施的改善等,样样都参与。这反映了当时
A.生产关系出现了本质变化B.农业经营方式有了新发展
C.区域经济的发展存在差异D.租佃经济的发展日益兴盛
2022-04-20更新 | 496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2022届高三考前押题密卷(一)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施复是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的人物。他们夫妇二人住在苏州盛泽镇上,靠养蚕织绸生活,本是小户人家。由于他们织的丝绸光彩润泽,在市场上卖得很好,赚了许多银子。几年后,他们增买了三四张织机,不到十年,积累了几千两金子,后来他们又买了两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成为机户。


材料三   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坊市制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其中640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分别属于160行,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古代农业什么样的经营模式?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明朝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东京出现“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的表现。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10 . 城市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步相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安城位于八百里秦川中央,沃野千里,山环水抱,古代文献上把长安的地理条件概括为:“因奉之故,资甚关,膏腴之地”,“阻山带河,四塞以为国”。自周秦以来,关中农业生产发达,农耕文化发展迅速,是秦在关中平原中部开拓耕地和兴修水利的结果。西汉王朝定都长安,总计227年。这些为长安城成为当时最大的消费性城市创造了条件。

一摘编自王翠萍《西汉长安城的布局特色》

材料二   原本中国古代的城市以城为主,纯粹体现工商贸易功能的市镇,要到唐宋之际才出现,而明朝中后期是一个高峰。尤其是江南苏、松、杭、嘉、湖地区的许多著名市镇,都是在那时形成的。这些市镇中的居民,已经从农业人口中分离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工商集贸性质市镇兴起,使得农业人口与手工业和商业人口的比例发生了变化……城市和商业进一步繁荣,具有明显经济职能的城市在增加。到清朝前期,广东佛山镇在内的“天下四大镇”在专业性市镇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新兴的城市。

——摘编自刘克、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西汉长安城成为“最大的消费性城市”的条件。
(2)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城市发展新变化。简要分析新变化对文化领域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