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 道试题
1 . 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和制瓷业等行业中开设了工场,使用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这类情况在清朝继续有所发展。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A.人身依附关系彻底瓦解B.新的经济因素不断成长
C.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D.家庭手工业日益市场化
2 . 据明代《黄溪志》记载的当地食俗显示,当地佣工“极贪口腹”,甚至会因伙食问题另谋他处,为此雇主向佣工提供的肴馔必须包含“鲜味”,每遇节候,“肴馔更为丰盛”,从而带动了鱼虾的畅销和交易的活跃,“故市中卖鱼虾极早,迟则不可得”.这反映出当地(     
A.雇工政治地位提高B.社会风气的恶化
C.商业管理日益规范D.市场化水平较高
3 . 以下两则史料记录了 17世纪苏州丝织业的情况,从史料中可以推断明朝苏州丝织业出现的新特点是(     
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明神宗实录》

我市吴民,罔籍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蒋以化

A.生产自给自足B.自由雇佣劳动C.产品远销海外D.商帮控制市场
4 . 有史料这样藐视17世纪苏州发生的新变化:“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对这一变化解读最准确的是(     
A.官营手工业发展极其迅速B.工商业市镇大量崛起
C.早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D.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蒋以化在《西台漫记》中写道:“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主,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材料主要反映出苏州丝织行(  )
A.生产效率高B.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
C.社会分工细D.丝织从业者生活的艰难
6 . 史料记载:“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yōng sūn)计。两者相资为生久矣!”材料表明(     
A.资本主义早期形态出现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社会贫富分化现象加剧D.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7 . 从明朝后期到清朝中叶,在中国南方部分地区的个别行业中出现了较大规模地使用雇佣劳动力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了中国手工业
A.生产技术的提高B.资本投入的减少
C.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D.海外市场的扩大
8 . 清朝时期,江西赣州农民多以种植苎麻为业,福建商人在二月间放钱给种苎者作工本,到夏、秋时再来收买苎麻用作织布的原料。这种情形说明
A.经济作物种植超过了粮食种植B.清政府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
C.新型生产关系渗透到农业领域D.商人通过高利贷获得高额利润
2021-11-29更新 | 317次组卷 | 8卷引用:宁夏银川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康熙雍正年间,苏州棉布字号兴盛。各省青蓝布匹俱于此(字号)兑买染色,后必用大石脚踹光,即踹坊包头置备巨石木家伙房屋,招踹匠从事踹布工作,提供食宿,垫发银米柴钱,加工布匹字号分发,按每匹一分一厘三毫工价支付踹匠工资,包头不得克扣;字号逐月给包头银三钱六分,以偿房租家伙之费。这反映了
A.棉布开始成为当时民众主要衣料
B.新的生产关系已成为苏州的主体
C.中国自然经济结构逐渐走向解体
D.清代出现了较为成熟的手工工场
10 . 明清时期,在苏州和景德镇最先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其主要依据是
A."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的出现
B.行业分工和生产过程的分工非常细密
C.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货物流通增多
D.私营手工业的生产规模越来越大
2021-07-08更新 | 135次组卷 | 3卷引用:宁夏吴忠市青铜峡市宁朔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