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汉何休注《春秋公羊传》,将“内其国而外诸国”称为衰乱世,将“内诸夏而外夷狄”称为升平世。而太平世则是“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大小若一”。总的来说,天下观的基本观点就是天下一家,中国居中,没有任何一个文明可以与中国对等交流,而华夷一体,中国教化四夷,最终形成协和万邦的天下秩序。

——摘编自《浅谈天下观》

材料二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是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摘编自顾炎武《日知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东汉何休的天下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顾炎武“天下观”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析。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们文化的优点,到底在哪里呢?

(一)我们的文化,最为廓然而大公。我们是以世界大同为主义的。我们的终极目的,在 于平天下,治国只是中间的一个阶段,也可说是平天下的一种手段。所以我们对于人家,总是尽诱掖提携之责,从没有压迫榨取之事。人家自然愿意和我们亲近,都归向我们来。

(二)我们最崇尚德化,而鄙薄以力服人。所以最注重道德伦理。政治管束的力量,虽较 松懈,社会团结的力量,却极坚强。所以基础极为稳固。

(三)从智识方面论:我们最普遍的观念为易,我们大家所公认为最适当的手段是中庸。 我们不论什么人,从没有认环境为固定不变的,所以我们最不固执。

——摘编自吕思勉《初中标准教本・本国史)》(1935年版)


结合中国史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也可自拟论题),得出结论。(要 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3 . 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曾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主张,下列对其主张评述正确的是
A.削弱了清初君主专制统治B.推崇先秦儒学的大同理想
C.对近代民权意识产生影响D.反对传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2019-11-25更新 | 79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第一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建立廉洁、守法、高效的政府是广大民众的共同愿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夫人心不正,则虽厚官吏之禄,亦安能使之不贪乎?若曰禄厚则人重其位,不敢为非也。吾见夫为非者未必诛,守正者未必赏也。且禄厚则其位极不易得,必以贿得之,以贿则必取偿于既得之后,吾见其贪求乃愈甚耳。今之居官富厚者,孰不足以赡其身家及于数世,其孰肯遂止。况于侈靡之事所以炫惑诱引之者,又日出而不穷乎?厚禄岂有益哉!
                                                                                                                                                      ——顾炎武《日知录》
评析材料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评析严谨)
2016-11-27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云南景洪第四中学高三下期考前冲刺文综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