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7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缓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抒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年)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在洋布畅销的情势下,90年代以后,中国官商也开始自设机器织布厂。先是上海设机器织布局,后来湖北也设立了机器织布局,开始在本土生产机织布。此后至20世纪初的一二十年间,各地商人纷纷开设机器织布厂。仅在1897-1912年的十五年间,全国各地就新开设机器织布厂约六十家……掀起了一股设厂热潮……从此,民间俗称的“洋布”不再只是指由外洋输入的外国棉织品,而成为以新式机器纺织的机织布的通称。

——摘编自李长莉《洋布衣在晚清的流行及社会文化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97—1912年间掀起“设厂热潮”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由于植棉的普遍和棉纺织技术的提高,至明代中叶,上海地区已经是全国棉纺织中心松江府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是纺织中心,而且是棉布和棉花的集散地。到清朝初年,上海的棉纺织业,号称“衣被天下"。到十八世纪中叶,上海的棉纺织业,在工具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当时已经有棉布的包买商出现,时人叶梦珠说:“前朝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在松江府西郊开设的百余家暑袜店,商人将原料发给“合郡男妇”制造,制成后交回店中,计件或计时给予报酬。

——摘编自张家驹《黄道婆与上海棉纺织业》

材料二:随着贸易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江南棉商强烈感受到国际市场的挑战。江南棉商走出了一条既充满荆棘坎坷又富有竞争和进取,既蕴含着历史传统又富有近代意识的独特发展道路。交易方式上既有如交易所式的近代交易方式,也不乏沿街售卖的古老买卖形式,棉花品质判定上既有精准的数字标准化核定,也有完全依靠棉商经验的定夺,加工方式上既有先进的机器轧花,也有古老的人工轧花,这充分体现了中国近代商业贸易所呈现的多元结构和转型形态。其演变的动力“既有来自西方文明的示范和挑战,也与自身的生存环境和所具有的独特内涵密切相关,是外来冲击与内在逻辑的合力推动”。

——摘编自于新娟《挑战与机遇:近代国际化背景下的江南棉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上海地区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江南棉纺织业发展的新变化。
2022-12-10更新 | 165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市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明清时期,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其中“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主要是指(     
A.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C.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
D.美洲等地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自明朝后期起,农业、手工业、商业各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以下关于这些新现象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推广种植,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B.全国普遍开设工场,雇佣自由劳动力进行大规模生产
C.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中国
D.兴起的商业市镇,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这段材料反映了明代丝织业中
A.手工业者技术高超B.私营手工业规模超过官营
C.工匠与机户关系紧密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6 . 唐朝以来,中国的商业发展引人关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诗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扬州)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

材料二   宋诗云:“远闻叫声声,衣服两大堆,件件来回经。”“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材料三   北宋熙宁年间,岁入缗钱六千万,南宋熙丰年闻为六千五百三十万缗,略高于北宋。北宋庆历中,每年商税收入为一千九百七十万缗,熙丰年间更多一些,约占缗钱的三分之一。

——《简明宋史》

材料四   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而工匠“趁织为活”,“得业则生,失业则死”的现象。

——高中历史教材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唐宋时期的商业发展信息。
(2)根据材料三,指出宋代的商业地位,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四,明清时期在城市的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021-12-25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明神宗实录》记载了17世纪苏州丝织业的状况:“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矣……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据此判断有误的是
A.出现雇佣劳动关系B.形成新的经营方式
C.推动农产品商品化D.进行了规模化生产
2021-12-03更新 | 21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明朝中后期,在著名的丝织业中心苏州和杭州,一些以生产商品为母的的机户,利用累积的资金,购买几张甚至几十张织机,开设机房——手工工场,雇佣几名至几十名机工进行生产。这种经营方式属于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B.工厂C.手工作坊D.家庭纺织
2021-12-01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江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明人冯梦龙在其《醒世恒言》中描述了施复发家致富的故事,施复夫妻在苏州盛泽镇辛苦经营,由一张织机发展到三四十张织绸机;明人张翰在《松窗梦语》一书中,记载了其祖上在成化末年,购机由一张到二十余张的情况,其祖上发家是在杭州。这些记载可用来说明当时
A.苏杭丝织业出现新的生产关系B.文学创作来源于社会经济素材
C.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基本完成D.丝织业的手工工场处于领先地位
21-22高三上·江苏南通·期中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0 . 明代人张瀚的先祖在成化末年(明中期)以白银一锭购买纺织机床一张,后增加到二十余张,最后富至数万金,规模扩大数十倍。张瀚的先祖能够组织大规模纺织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出现新的经营方式B.小农经济开始瓦解
C.商人政治地位提高D.政府改变抑商政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