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顾炎武曰:“人之为学,不曰进则曰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觉。……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溶于天下。”同时主张“君子博学于文,自身而至于家国天下”。据此可知,顾炎武
A.具有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的观念B.着力满足市民的文化诉求
C.力图推动知识分子改变价值取向D.注重探讨和解决现实问题
2 . 下表为明清思想家的一些主张。对表中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仲尼虽圣,效之则为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李贽《焚书》
天下之治乱,不在—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顾炎武《日知录》
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王夫之《读通鉴论》

A.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B.表达了民主政治诉求
C.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D.是西学东渐的产物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顾炎武著作颇丰,有《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两部地理学著作、文集七论(《郡县论》《钱粮论》《生员论》《军制论》《钱法论《田功论》《形势论》)和读史札记《日知录》。其著作都是为研究‘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而作。据此可知,顾炎武
A.否定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具有经世致用的精神
C.主张重建儒家信仰体系D.改变了学术发展方向
4 . 顾炎武认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他提出“众治”的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卢梭认为,社会契约是人民之间一种相互结合的行动,提出了主权在民的思想。这两种思想的相同之处有
A.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设想B.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C.具有强烈的资产阶级民主精神D.推动了当时社会变革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派的空谈心性之风致使“神州荡覆,宗社丘墟”。顾炎武强调“多学而识,行必有果”,注重理论和实际、思想和行动一定程度的结合。这反映了顾炎武
A.摆脱了传统儒学的桎梏B.发出了“救世”的呼声
C.注重以民为本D.反对君主专制
2021-07-11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五市十校教研教改共同体(三湘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欲使民兴孝弟,莫急于生财。以好仁之君,用不聚敛之臣,则财足而化行,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矣。”这一主张
A.说明顾炎武仍然固守儒家传统思想B.旨在扫除工商业发展的障碍
C.阐明了其对社会治理的理想化追求D.反映出当时社会风气急剧败坏
2021-07-08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顾炎武《亭林文集》中记载:“君子之为学,凡文不关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以求“明学术,正人,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顾炎武的这一思想
A.有利于探讨和解决现实问题B.彻底改变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
C.说明儒家思想受到严厉批判D.受反君主专制民主思想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657年以后,顾炎武离开昆山,开始了北游的历程。在游学过程中,他一边读书,一边交友,-边考察,一边著述,撰写了《天下郡国利病书》等著作。这部著作记述了各地的山川形势、物产习俗、民生利弊,有很商的实用价值。顾炎武的行为
A.体现了经世致用思想B.有利于科举考试中获得功名
C.与当时主流思想一致D.得到当时统治者的高度认同
2021-06-29更新 | 140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10 . 北宋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理想;明清之际的顾炎武发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呼声。两者的相同点是
A.强调社会责任感B.使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C.构建新儒学体系D.树立起对儒学价值的信念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