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由于植棉的普遍和棉纺织技术的提高,至明代中叶,上海地区已经是全国棉纺织中心松江府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是纺织中心,而且是棉布和棉花的集散地。到清朝初年,上海的棉纺织业,号称“衣被天下"。到十八世纪中叶,上海的棉纺织业,在工具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当时已经有棉布的包买商出现,时人叶梦珠说:“前朝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在松江府西郊开设的百余家暑袜店,商人将原料发给“合郡男妇”制造,制成后交回店中,计件或计时给予报酬。

——摘编自张家驹《黄道婆与上海棉纺织业》

材料二:随着贸易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江南棉商强烈感受到国际市场的挑战。江南棉商走出了一条既充满荆棘坎坷又富有竞争和进取,既蕴含着历史传统又富有近代意识的独特发展道路。交易方式上既有如交易所式的近代交易方式,也不乏沿街售卖的古老买卖形式,棉花品质判定上既有精准的数字标准化核定,也有完全依靠棉商经验的定夺,加工方式上既有先进的机器轧花,也有古老的人工轧花,这充分体现了中国近代商业贸易所呈现的多元结构和转型形态。其演变的动力“既有来自西方文明的示范和挑战,也与自身的生存环境和所具有的独特内涵密切相关,是外来冲击与内在逻辑的合力推动”。

——摘编自于新娟《挑战与机遇:近代国际化背景下的江南棉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上海地区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江南棉纺织业发展的新变化。
2022-12-10更新 | 165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市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丝绸生产中如纺织、养蚕、种桑等工序一直是妇女的工作,男性主要负责耕种土地。到了16世纪,江南地区的养蚕由家庭作业跃升为地区作业,除了妇女仍然为生产蚕茧而忙碌外,男性也在纺车前工作。这表明当时
A.妇女的社会经济地位显著提升B.民营手工业的经营模式发生变革
C.市场扩大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D.农业经营以自由雇佣劳动为基础
21-22高三上·江苏南通·期中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明代人张瀚的先祖在成化末年(明中期)以白银一锭购买纺织机床一张,后增加到二十余张,最后富至数万金,规模扩大数十倍。张瀚的先祖能够组织大规模纺织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出现新的经营方式B.小农经济开始瓦解
C.商人政治地位提高D.政府改变抑商政策
4 . 清朝时期,江西赣州农民多以种植苎麻为业,福建商人在二月间放钱给种苎者作工本,到夏、秋时再来收买苎麻用作织布的原料。这种情形说明
A.经济作物种植超过了粮食种植B.清政府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
C.新型生产关系渗透到农业领域D.商人通过高利贷获得高额利润
2021-11-29更新 | 317次组卷 | 8卷引用:广东省韶关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历史研究上,不要提研究资本主义萌芽了。与其说资本主义萌芽,不如叫近代化萌芽即市场经济的萌芽。

——摘编自吴承明《要重视商品流通在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中的作用》

把中世纪城市整体发展的主要特点作为一个结构体系来进行中西比较论证,我们会看到中国古代社会乃至明清时期的城镇基本上不可能孕育出这样的胚芽,因此所谓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实在是一个不存在的伪问题。

——摘编自杨师群《明清城镇不存在资本主义萌芽》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前后,“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讨论,又出现了一个高潮。这一时期的研究,呈现出精细化和总结性两大特点。既有战国、两汉等时段新说,又有从农业、社会经济结构与形态的剖析、旧说新议等层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弥补了前期讨论的缺陷。

——摘编自何晓明《世界眼光与本土特色——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研究》

材料三   回顾资本主义萌芽研究的学术史,可以从以下四个阶段去把握:①1930-1940年代:问题的最早提出及理论定调;②1950年代中期-1960年代中期:对经典结论的证明;③80年代:解放思想,回归学术;④90年代:开放语境下的深入探索。

——摘编自仲伟民《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研究的学术史回顾与反思》


(1)材料一中的两种主张是否相同,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讨论在80年代出现高潮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影响历史研究的因素。
6 . 清代北京门头沟煤矿矿工多系无籍流民,每年七月以后,窑主“按公平时价,雇人工作”,到次年五月,煤窑就暂时停工,“以避盛暑煤毒”,矿工“即行散工”。这表明当时
A.工场手工业规模大范围广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C.煤窑停工使流民大量出现D.窑主与矿工是隶属关系
2021-11-23更新 | 229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城市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步相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安城位于八百里秦川中央,沃野千里,山环水抱,古代文献上把长安的地理条件概括为:“因奉之故,资甚关,膏腴之地”,“阻山带河,四塞以为国”。自周秦以来,关中农业生产发达,农耕文化发展迅速,是秦在关中平原中部开拓耕地和兴修水利的结果。西汉王朝定都长安,总计227年。这些为长安城成为当时最大的消费性城市创造了条件。

一摘编自王翠萍《西汉长安城的布局特色》

材料二   原本中国古代的城市以城为主,纯粹体现工商贸易功能的市镇,要到唐宋之际才出现,而明朝中后期是一个高峰。尤其是江南苏、松、杭、嘉、湖地区的许多著名市镇,都是在那时形成的。这些市镇中的居民,已经从农业人口中分离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工商集贸性质市镇兴起,使得农业人口与手工业和商业人口的比例发生了变化……城市和商业进一步繁荣,具有明显经济职能的城市在增加。到清朝前期,广东佛山镇在内的“天下四大镇”在专业性市镇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新兴的城市。

——摘编自刘克、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西汉长安城成为“最大的消费性城市”的条件。
(2)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城市发展新变化。简要分析新变化对文化领域的影响。
8 . 《明神宗实录》记载:“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反映了明朝
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B.手工工场规模大
C.经济作物品种繁多D.江南地区的多种经营
9 . 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的著名晋商,该家族“以商贾兴,以官宦显”,继而购田置宅、大兴土木。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A.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阻碍B.“存天理灭人欲”的必要性
C.土地兼并促进商业发展D.官商结合导致社会腐败加剧
2021-11-07更新 | 195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二)历史试题
10 . 表格是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一份职业结构表。据此推断这种职业结构可能出现在
职业自耕农地主佃农工场主商人
占总人口比例24%36%30%10%

A.汉朝黄河流域B.宋代太湖地区C.唐朝都城长安D.明朝苏杭地区
2021-11-06更新 | 183次组卷 | 2卷引用:甘肃省兰州市成功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双基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