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9 道试题
1 . 陈旭麓先生曾说过,“中国不是自己走出中世纪,而是被轰出中世纪的”对此理解错误的是:(注:这里的“中世纪”喻指“中国的封建社会”)
A.“中世纪”喻指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
B.中国“被轰出中世纪”的事件是鸦片战争
C.中国走不出中世纪的重要因素是自然经济和专制制度
D.“被轰出中世纪”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 . 19世纪初,在中国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00文。19世纪20年代,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200文。到道光19年(1839年)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600文。上述现象出现是因为
A.实行闭关锁国,经济发展落后于世界
B.农耕经济发达,对铜钱的需求量增大
C.中国被迫开埠,棉纺织品大量输入
D.鸦片大量走私,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3 . 《过境税声明》的发表和《海关税则》的制定,是“协定关税”制在中国近代的最早实施。作为清政府方谈判代表的耆英,沾沾自喜地向朝廷报告说,实行《海关税则》不会减少关税收入,“通盘合算,实属有赢无绌”。这说明清政府
A.重视外交谈判技巧的使用
B.现代市场竞争意识淡薄
C.看到了工业文明的先进性
D.主动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4 .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1840年以前是我们对人家不公正,1840年以后是人家对我们不公正。”对此理解比较合理的是( )
①一个“不公正”指中国自认是天朝上国视外国为蛮夷
②后一个“不公正”指列强发动侵略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
③后一个“不公正”正是由于前一个“不公正”所引起的
④西方对中国不公正的目的是工业革命后商品输出的需要
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D.②④
5 . “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该评价适用于
A.雅克萨之战B.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D.北伐战争
6 . 黄仁宇说道:“南京条约和附约里各种苛刻的待遇,满人汉人的官僚都接受。倒是内中提及今后两方的文书要用平等语气来往,开‘夷人’随意置啄之门,反而使他们不安”。以上材料主要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国人
A.对“国门洞开”感到非常不安
B.“天朝上国”的思想依然浓厚
C.接受了不平等条约的苛刻待遇
D.出现了“师夷长技”的新思潮
2016-12-13更新 | 304次组卷 | 21卷引用:2015-2016学年四川成都六校高二上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1854年,英国外交大臣致函英国驻华公使说:“为了适应外商对农业产品已增加的需要,……新的贸易市场尚待进行。”l856年,法国外长指令法国驻华代办,强调“商业关系的推广”,并说:“这是一个关系至高无上权益的问题。”以上材料表明的本质问题是(        )
A.英法在策划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B.英法希望加强对华资本输出
C.英法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D.英国决定发动侵华战争
8 . 近代中国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各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都发生很大变化,我们乐于接受外来事物和新观念。可鸦片战争时期的国人对外并非如此,试从心理接受角度判断人们对中英《南京条约》的以下条款最痛心的是( )
A.赔款2100万银元B.割香港岛给英国
C.开放五口通商D.中英协定关税
9 . 中英《南京条约》附件中规定:英国的侨民、商人同中国人发生冲突,犯了法或成为被告,只能由英国驻中国的管事官——领事去裁判,中国政府不得过问。这说明中国丧失了
A.领土主权
B.贸易主权
C.司法主权
D.关税主权
2016-11-27更新 | 758次组卷 | 41卷引用:四川省邻水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10 . 一个西方学者曾经这样说:“……西方用‘坚船利炮’打开古老帝国闭关锁国的大门,给他们带去了先进的思想和先进的生产力,瓦解了这些古老帝国的腐朽思想和落后的、个体的、小农式的生产方式。……因此,没有鸦片战争就没有中国的近代化! ”对此段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有利于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的瓦解
B.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C.客观上使中国知识分子抛弃自大陈腐的观念,开始注目世界,向西方学习
D.没有西方打开中国古老帝国的大门就不会有中国的近代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