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林则徐、邓廷桢等人勒令缴烟时,被困在广州商馆之内的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和鸦片贩子们竟出人意料地把他们所囤积的鸦片悉数缴出。鸦片贩子们深知,对华鸦片走私贸易与英国资产阶级统治集团的利益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他们逃回伦敦,很快便与英国资产阶级统治集团互相勾结起来,鼓动发动侵华战争。而英国政府也长期怀有对中国的巨大的侵略贪欲。于是,他们制定了侵略战争的战略和目标,派出远征舰队,远涉万里重洋,把战争带到了中国。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二   在解读鸦片战争的研究范式方面,中国近代史研究存在两种范式:“革命史范式”与“现代化范式”。革命史范式更注重鸦片战争给民族带来苦难的一面,但是,过多注重民族苦难可能会将自己孤立,导致自己对世界的信任出现危机,从而将自己封闭起来,逐渐疏离于世界之外,最终导致整个民族的迷失。现代化范式更多的是把这场灾难看作民族振起、实现现代化的起点。因此,我们更要从现代化范式来看待鸦片战争的真正意义。

——摘编自程英姿《从〈南京条约〉看中西体制和观念的碰撞——中国近代化必要性的案例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政府“把战争带到了中国”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现代化范式角度指出鸦片战争“真正意义”的体现。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鸦片战争进行简要评价。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9月,马戛尔尼使团分乘安装了六十四门火炮的战舰“狮子”号,巨大的三桅船“印度斯坦”号和一艘小型护卫舰“豺狼”号从英国出发访问中国,成员多达七百人。他们带上他们所能想到的所有好东西,一部分是投中国皇帝之所好,更多的是为了显示英国的先进的工业成就。他们打算劝说中国开放宁波和天津,甚至租借舟山的一个小岛。当然“在不引起中国人怀疑的条件下,使团应该什么都看看,并对中国的实力做出准确的估计。”

英王乔治三世让马戛尔尼带去了给乾隆帝修的一封国书:

英王陛下奉天承运,事事以仁慈为怀,践祚以后,除随时注意保障自己本土的和平与安全,促进自己臣民的幸福、智慧和道德而外,并在可能范围内设法促进全人类同受其惠。在这种崇高精神的指导下,英国的军事威力虽然远及世界各方,但在取得胜利之后,英王陛下对于战败的敌人也在最公平的条件下给以同享和平的幸福。……(英国)此种举动绝非谋求扩充本国已经足以满足一切需要的非常广大的领土,亦非谋求获取国外财富,甚至并非谋求有益本国臣民的对外商业。陛下志在研究世界各地的出产,向落后地方交流技术及生活福利的知识,增进整个人类世界的知识水平。

但这封国书经中国翻译加工后,味道大变:

英吉利国王热沃尔日敬祝中国大皇帝万万岁。本国知道中国地方甚大,管的百姓甚多,大皇帝的心里常把天下的事情、各处的人民时时照管,不但中国的地方,连外国的地方都要保护他,他们又都心悦诚服,内外安宁。……(英国)要把各处禽兽草木土物各件都要知道,要把四方十界的物件各国互相交易,大家都得便宜。如今闻得各处只有中国大皇帝管的地方风俗礼法比别处更高,至精至妙,实在是头一处,各处也都赞美心服的,故此越发想念着来向化输诚。

—摘编自张宏杰《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18世纪末英国派出庞大的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书具体内容和表述方式的变化,可以看出清王朝统治者怎样的心态,这将带来哪些后果?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宋对外派遣使节的主要国家有高丽和交趾。因地缘关系,宋朝在较长时期内都希望与高丽保持良好关系以牵制辽、金。自建隆三年(962)至隆兴二年 (1164)年,宋朝共遣使往高丽30次,其中册封使七次,祭奠或吊慰使两次。派往交趾的使节,也主要是册封使、祭奠使,如天圣六年(1028)李公蕴卒,宋遣王惟正“为祭奠使,又为赐官告使。除德政(李公蕴之子)为检校太尉、静海军节度使、安南都护、交趾郡王”。对于东南亚、中亚等地,也偶尔遣使,如雍熙四年(987)宋太宗遣内侍八人携金帛“分四纲往海南诸番国,勾招进奉,博买香药、犀牙、真珠、龙脑,每纲赍空名诏书三道,于所至处赐之”。

——摘编自吴晓萍《宋代外交制度研究》

材料二   1793年7月,马戛尔尼率使团到达大沽。其后,迎接官员多次向马戛尔尼提出演习叩头礼的要求,得到的回复是:“本特使准备在下述条件下这样做:贵国皇帝钦派一位同本使地位身份相同的大员穿着朝服,在英王陛下御像前行本使在贵国皇帝面前所行的同样礼节。”9月8日使团进入热河后被告知:   “谒见皇帝必须行属国使臣礼节。”9月11日,和坤与马戛尔尼就觐见礼节进行了最后一次磋商,乾隆帝终于同意了英使以觐见英王礼节(单腿下跪)见中国皇帝。尽管冲突在形式上得到解决,乾隆帝仍十分不快,他严令相关官员:“伊等如妄有干请,即当辞言义正,严加驳斥。”

——摘编自刘凤云《谈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礼节冲突》

材料三   在经历数年西方列强单方面派遣公使常驻北京的尴尬局面后,总理衙门于1867年开始组建由美国公使蒲安臣带队的外交使团,并于次年2月出发,先后访问了英、法、美等11国。1870年天津教案发生后,清政府派崇厚赴法国道歉,这是中国大员第一次出使欧洲。1877年,清廷根据《烟台条约》规定,派郭嵩焘前往英国为马嘉理案道歉,之后即常驻英国并开设公使馆,接着又相继在美、法、德、 日、俄等国开设使馆,派驻使臣。此外, 清廷还主动在马尼拉、槟榔屿、悉尼以及纽约、檀香山、横滨等华人居住地,相继设置了领事馆。

——摘编自王承庆《中国外交体制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外交使节派遣制度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双方在礼节上各执一端的主要意图及其后果。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设立驻外使领馆的历史背景。
2024-05-07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方的中国形象

材料一 法国传教士对中国的研究直接引发了18世纪欧洲的“中国热”。正如艾田蒲所说,“对欧洲来说,有中国茶叶、中国园林……神圣的孔子,还有成千上百的影响……”。伏尔泰在其作品里一再重塑中国“开明皇帝”的形象,深刻影响了当时法国对中国的集体想象。中国形象在整个欧洲发生彻底变化与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出访中国有直接的关系。中国在西方的视野里成为一个愚昧落后、保守顽固、不思变革的形象。到了19世纪,中国人在法国作家笔下的形象变得越来越黯淡,被扭曲、被模式化为一个“劣等种族”。

—摘编自韩梅《法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研究》

材料二 自1920年起,一些英国文学家、哲学思想家踏上中国土地,掀起新一轮中国热。他们热衷中国古老的文学艺术、生活方式和道德准则,寻觅与西方现代性相对的快乐达观的人生态度。思想家罗素带着寻找人类精神新希望的理想在中国游历10个月,在他看来,虽然中国的政治经济落后于西方,但文化绝不逊色于任何一个西方发达国家。

—摘编自伍辉《西方的中国形象变迁研究》

材料三 西方的中国形象是西方文化投射的一种关于文化他者的幻象,是西方文化自我审视、自我反思、自我想象的方式。西方有关中国的想象中,有对现实中国的某种认识,但更多的是对西方文化自我认同的隐喻。

—摘编自周宁《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西方的中国形象”的理解。
2023-02-08更新 | 74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洪亮吉(17461809),今江苏常州人,诗人、学者,精通考据学、经学、史学、舆地学和人口学等。他反对信天命、讲鬼神,提出为学要“推本述原,实事求是”。他认为,天地万物是客观存在,万物自生自灭,既不以人欲而存,也不以人欲而灭。乾嘉时期,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频繁,洪亮吉不甘沉默,倡言变革。1799年,他提出改革地方和中央的行政制度,改革官吏选拔和考试办法,打击贪官污吏,但他的建议不仅没被采纳,反被革职流放新疆。他不怕打击,写了不少文章探讨解决危机的办法。他认为农民起义是腐朽的官吏逼出来的。他揭露当时“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且地方官绅又肆意兼并,“一人而据百人之屋,一户而占百户之田”。面对人口暴增带来的社会问题,他建议开垦荒地,减轻赋税,抑制兼并,禁止浮靡,推广社会救济。洪亮吉的言论反映了客观实际,具有经世致用的典型性。

——摘编自李喜所《鸦片战争前的今文经学与经世致用思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洪亮吉经世致用思想产生的原因。并概括指出洪亮吉经世致用思想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洪亮吉的经世致用思想。
2023-11-11更新 | 76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资阳市2024届高三一诊文综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伊顿先生,请您帮我在澳门买一把能冲泡最好品种茶叶的茶壶……”

——1615年东印度公司驻日本长崎平户岛代表威廉汉姆写给同事伊顿的信

史料二   那种为所有医师所认可的极佳的中国饮料,中国人称其为茶(Tcha),其他国家则称为Tay或者Tee。在伦敦皇家交易所附近的斯威汀斯一润茨街上的“苏丹王妃”咖啡馆有售。

——1658年伦敦《政治公报》刊登的广告

史料三   930日茶二磅二盎司供皇室用……价格为42先令(注:当时英国一个农夫的工资每年不超过3英镑)。

——1664年东印度公司献给英国国王查理二世的贡品账目

材料二   东印度公司直到1669年开始大规模的开展定期茶叶进口贸易,重量为143磅,1670年运进79磅,两宗都是从万丹购得。荷兰于1682年占领爪哇万丹地区并逐出英国在该地区的势力,向英国东印度公司关闭港口。这导致英国茶叶进口数量也时有时无。康熙时台湾收复后,东印度公司几经尝试才获得清政府允许在厦门进行贸易。据统计从16691699年间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茶叶的总量共计18万磅左右,平均每年有6000磅的进口量。

——摘编自宫珏《英属印度茶业的发展及影响研究(1830—1945)》

(1)根据材料一中的三则史料探究中国茶叶对英传播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中后期中国茶叶输入英国的变化,并分析上述变化出现的原因。
7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班”是清朝对英国东印度公司派驻广州机构负责人的称呼。清朝的许多涉外事务是通过大班与行商的往来合作完成的,大班与行商通常只是一种较为单纯的贸易管理的关系。

1833年,英国政府任令律劳卑担任驻华商务总监督,取代此前的大班,但英国既没有发给他凭证,也没有通知清政府。1834年7月25日,律劳卑未经准许,擅自抵达广州。律劳卑向行商表示,他要立刻以英王代表的身份直接与总督往来,并致函总督卢坤,声称他“有保护与促进英国贸易之权,并得依情形之需要行使政治与司法权”。广东地方当局拒绝接收其公函,称“中外之防,首重体制,该夷目律劳卑有无官职,无从查其底里,即使实系该国官员,亦不能与天朝疆吏书信平行,事关国体,未便稍涉迁就,致令轻视”。但律劳卑置之不理。9月2日,广东发出告示,下令停止中英贸易。9月5日,律劳卑令军舰强行驶过虎门,与清守军交火,在广东当局抗击下,律劳卑命令军舰离开广州。9月29日,中英贸易恢复。这就是所谓的“律劳卑事件”。

——摘编自朱谐汉《律劳卑事件》等


评析“律劳卑事件”里中英两国的做法。
2023-04-20更新 | 539次组卷 | 6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B卷)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虎门销烟发生后)托利党议员格兰斯顿反对内阁发动侵华战争的议案。他说:“我不知道而且也没有读到过,在起因上还有比这场战争更加不义的战争,还有比这场战争更加想使我国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英国国旗在广州上空的升起是为了保护臭名远扬的走私贸易。”但是,首相巴麦尊否认他的内阁支持这种不法的鸦片贸易,以此手法巧妙地转移议会辩论的中心。最后,托利党的反战决议案只以五票之差被否决。

——摘编自崔瑞德等主编《剑桥晚清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揭开了资本主义列强大举入侵中国的序幕。继此以后,英法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并以腐败的清朝政府失败、在炮口下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告终。根据这些条约,列强在中国夺得了掌控海关管理等特权。这是鸦片战争后清朝对外贸易半殖民地化开始的最主要的标志。

——摘编自王炎《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对外贸易关系的 形成》


(1)材料一体现了英国政体的哪些特点?简析格兰斯顿反战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朝对外贸易半殖民地化的表现。
9 .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遣使来华,清朝皇帝的回信)尔国距中华过远,遣使远涉,良非易事;且来使于中国礼仪不能谙习,重劳唇舌,非所乐闻。天朝不宝远物,凡尔国奇巧之器,亦不视为珍异。尔国王其辑和尔人民,慎固尔疆土,无间远迩,朕实嘉之。嗣后毋庸遣使远来,徒烦跋涉。但能倾心效顺,不必岁时来朝始称向化也。俾尔永遵,故兹敕谕!

——《清仁宗实录》

材料二   以下是英国使臣给乾隆皇帝祝寿的“礼单"和中国回赠给英国的“礼单”。英国礼单:天体运行仪和望远镜;座钟一架;天体仪;地球仪;奇巧椅子一对(能随意转动);毛瑟枪、连珠枪、铜炮,榴弹炮数门;军舰模型;以及英国的土特产若干。中国礼单:珐琅、珍宝、玉器、漆器、花缎、画册、鼻烟壶、扇、签、普洱茶48团、茶膏9匣和各色食品等。

——摘编自《1793年乾隆英使觐见记》

材料三   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求其良且熟焉,亦无他深巧耳。……盖内地将弁兵丁虽不乏久历戎行之人,而皆睹面接仗。似此之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见面而接仗者,未之前闻。徐尝谓剿匪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是已。第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奈何奈何!

——选自林则徐谪戍伊犁途中致友人的信函

(1)阅读材料一,指出在发展两国关系方面,中国皇帝回信与英方要求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2)材料二中“两张礼单”中的礼品有什么特点?从中可以看出中英两个国家有怎样的不同。
(3)根据材料三,指出林则徐的信关注到什么问题。以此为视角,结合学所阐述林则徐、魏源揭开“向西方学习以教亡图存”的序幕。
10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学界关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从总体评价上看,共有四种不同意见,每一种意见都代表了人们对西方侵略对中国影响的不同看法。

观点类别核心观点主要内容
第一类完全肯定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西方文明起了决定意义的作用”。因此,对于西方的殖民征服,“马克思主义者不但不应当指斥,而且还要加以鼓励、帮助,使它尽快在全世界范围内成反封建的历史使命。”
第二类给中国带来的是数不清的灾难,同时,也承认它在客观上起了某些积极作用鸦片战争以来,资本主义列强破门而入“给中国带来的是数不清的灾难,而不是福音”。当然,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后对推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起到作用。但这毕竟“不是侵略者的本意,更不是它的主要作用”
第三类建设性作用大于破坏性作用西方入侵给“外国资本主义带来了巨大的利润,但对中国也并非完全无益”。中国正是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下“才发生了资本主义”
第四类刺激促进作用和压迫抑制作用,二者参半西方侵略者“集侵略与进步于一身”,我们既要认清“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和危害,充分肯定中国人民自卫反击的正义性和必要性,”同时也要注意“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在中国近代史变化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任何强调一面而忽视另一面的观点都是“失之偏颇的”

       ——摘编自赵朝峰《近20年来西方侵略对近代中国的影响研究述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某一意见或者自拟一个意见,运用中国历史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以意见为题,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