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根据《南京条约》,英国商人“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而不必跟官办贸易机构打交道,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因此,《南京条约》
A.反映了英国贸易自由化的要求B.导致中国失去了关税自主权
C.使英国对华贸易居于出超地位D.损害了中国贸易和司法主权
2021-10-27更新 | 992次组卷 | 58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2 . 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而《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人“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这反映了
A.近代中国关税主权遭破坏B.英国商人试图打开中国市场
C.晚清政府海关管理的松弛D.鸦片战争的实质是商业战争
2020-10-12更新 | 406次组卷 | 3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1880年,薛福成写道:“中国立约之初,有视若寻常而贻害于无穷者,大要有二:一则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一则曰,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也。”在他看来,对近代中国“贻害于无穷”的是
①开设工厂       ②协定关税          ③片面最惠国待遇          ④领事裁判权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020-08-09更新 | 286次组卷 | 56卷引用:2013届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高三一模历史试卷
4 . 在清政府看来,《南京条约》是永保和平的“万年和约”,而英国人则把《南京条约》称作“外国对华贸易的大宪章”。两者对《南京条约》的不同认识说明
A.中英达成协议从此停止战争B.中英对条约的本质认识角度不同
C.中英实现了国际贸易的接轨D.清政府被迫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2020-01-15更新 | 111次组卷 | 26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城郊市重点联合体2019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以下是中国茶叶出口总量广州港所占比重统计。统计数据反映出
年份百分比%年份百分比%年份百分比%
1843年100.01846年85.21850年64.2
1853年28.31857年21.251860年23.0

A.中国外贸入超的情况日益加剧
B.五口通商改变了中国外贸布局
C.中国农产品商品化趋势被遏制
D.中国的关税贸易主权遭到破坏
6 . 白银作为货币,在中国古代长期都以“两”结算,在《南京条约》中,赔款则以明中后期开始流入的西班牙“银元”结算。当时使用“银元”结算的重要因素是
A.中国对外贸易长期居出超地位
B.西班牙长期主导欧亚海上贸易
C.英国工业发展对银元需求旺盛
D.晚清对国际白银市场尚不熟悉
7 . 鸦片战争前,“外洋所产之大呢羽毛哔叽等类,并一切贵重之器物,则专有闽广商舶,赴粤运销”。战后,“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来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B.中国内河航运权的丧失
C.清政府对外政策的调整
D.“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
8 . 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大清帝国自愿奉送的,大清的官员是不愿惹这些麻烦(审判在华犯罪的外国人)的,这叫“以夷制夷”。在今天看来是屈辱的规定,在当年还认为是“羁縻政策”的胜利。这说明当时统治者
A.以西方经济侵略为防范重点
B.惧怕西方列强再次挑起战争
C.近代国家主权意识十分淡薄
D.不了解当时世界发展的潮流
9 . 鸦片战争前后,江南的经济重心从苏州渐移到上海,地方人士慨叹苏州曩时列肆如栉,货物填溢,楼阁相望,“今则轮船迅驶,北自京畿、南达海徼者又不在苏而在沪矣。”导致苏州和上海地位更替的最重要的经济因素是
A.《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开埠通商
B.运河贸易被海运彻底取代
C.苏州传统棉纺织业的衰落
D.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苏州经济
2017-12-06更新 | 276次组卷 | 24卷引用:2016届辽宁沈阳东北育才校高三上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卷
10 . 中国近代史上,中英《南京条约》中规定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据记载这种银元是印有西班牙国王头像的墨西哥银元(墨西哥是当时世界最大的白银产地)。以银元作为赔款货币的主要原因是
A.墨西哥银元世界通用B.英国只接受第三方货币C.清政府储有大量银元D.清朝严格限制白银外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