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伊顿先生,请您帮我在澳门买一把能冲泡最好品种茶叶的茶壶……”

——1615年东印度公司驻日本长崎平户岛代表威廉汉姆写给同事伊顿的信

史料二   那种为所有医师所认可的极佳的中国饮料,中国人称其为茶(Tcha),其他国家则称为Tay或者Tee。在伦敦皇家交易所附近的斯威汀斯一润茨街上的“苏丹王妃”咖啡馆有售。

——1658年伦敦《政治公报》刊登的广告

史料三   930日茶二磅二盎司供皇室用……价格为42先令(注:当时英国一个农夫的工资每年不超过3英镑)。

——1664年东印度公司献给英国国王查理二世的贡品账目

材料二   东印度公司直到1669年开始大规模的开展定期茶叶进口贸易,重量为143磅,1670年运进79磅,两宗都是从万丹购得。荷兰于1682年占领爪哇万丹地区并逐出英国在该地区的势力,向英国东印度公司关闭港口。这导致英国茶叶进口数量也时有时无。康熙时台湾收复后,东印度公司几经尝试才获得清政府允许在厦门进行贸易。据统计从16691699年间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茶叶的总量共计18万磅左右,平均每年有6000磅的进口量。

——摘编自宫珏《英属印度茶业的发展及影响研究(1830—1945)》

(1)根据材料一中的三则史料探究中国茶叶对英传播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中后期中国茶叶输入英国的变化,并分析上述变化出现的原因。
2 . [近代中西方的社会转型]

材料一 工业革命发展过程中有几个阶段清晰可见,第一阶段到19世纪中叶包括棉纺织工业的、采矿业和治金业的机械化及蒸汽机的发明及其在工业和运输业中的运用。第二个阶段持续到19世纪整个下半叶它以科学在工业上更直接的应用和大规模生产技术的发展为特征。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材料二 内源性现代化和外源性现代化的差异主要取决于启动社会变迁的那些决定性因素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当时的中国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的稳固模式政治上是高度专制集权的官僚帝国丝毫不见启动社会经济转型的内部动力和物质条件。不同于中国的单一结构式的农业社会英国已经孕育出内源性现代化的基本动力和变革的前提条件……那种认为西方更多是靠对东方掠夺而发达起来的想法并不准确当时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才是起决定作用的而且它们在启动阶段是起主导作用的。

——摘编自白少飞《以大历史观看待中国的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工业革命有哪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分别有什么特征。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未能产生工业革命的原因及启示。
3 . 东印度公司

材料   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大事年表

时间大事
1600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授予一批伦敦商人贸易的垄断权,成立东印度公司,垄断对中国、印度、印尼等国的贸易。英国女王、贵族和一些政府官员也参与了投资。
1699东印度公司将英国毛纺织品输入中国,发现无人购买。
1720东印度公司将中国的、茶叶等商品运往欧洲,赚取丰厚利润。
1730东印度公司有五艘商船来华,共载白银58万余两,货物只值13711两,白银占比高达97.7%。
1736东印度公司开始购买畅销欧洲的棉布“南京布”。
1757东印度公司的茶叶进口量猛增,饮茶在英国社会个阶层普及。
1773东印度公司将鸦片走私输入中国广州,并垄断了对清朝的鸦片走私。
1797东印度公司取得鸦片生产制造的垄断权,利润逐年增加。
1818东印度公司为了独霸鸦片贸易,发动了马拉塔战役,最终控制了印度西部地区。
1829英国国内工业资本家陆续供给东印度公司对清朝的贸易垄断。
1833英国政府取消东印度公司对清朝的贸易垄断权。后来东印度公司获得收益的重要途径为贷款给印度农民,让其从事鸦片生产,再将收购来的鸦片贩卖到广东。
1858东印度公司被撤销。

——摘编自【日】浅田实《东印度公司》等


阅读上表,划分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的主要阶段并进行评析。
4 . 茶叶贸易见证了早期的经济全球化之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世纪,中英茶叶贸易迅速发展。英式饮茶使千百万穷苦人在工厂工作中能保持较为充沛的精力。到19世纪中后期,茶叶以及面包构成英国劳动者阶层日常饮食的核心部分。英国大量进口茶叶,但是并没有合适的商品销售到中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英国在印度发展了鸦片生产。

——摘编自刘章才《茶向西方的传播简述》

材料二   

年份中国印度锡兰
186696%4%0%
188657%40%3%
190310%60%30%

——《19世纪后期中国、印度和锡兰茶叶在英国所占份额变化表》

为了摆脱片面依赖中国茶的局面,英国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印度阿萨姆等地区建起了茶树种植园。自1850年代以后,印度、锡兰对采摘后的茶叶加工逐步实现了机械化,成本和价格降低,茶叶质量也大大提高。在湖北山边有着两三亩地的小农,是不能希望和它们竞争的,且中国政府的茶税率在19世纪80年代后期高达25%。

——以上材料摘编自仲伟民《茶叶与鸦片——19世纪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茶叶贸易迅速发展的历史背景,并分析这一发展对英国的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中后期中英茶叶贸易发生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
2023-02-03更新 | 18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23届高三1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林则徐、邓廷桢等人勒令缴烟时,被困在广州商馆之内的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和鸦片贩子们竟出人意料地把他们所囤积的鸦片悉数缴出。鸦片贩子们深知,对华鸦片走私贸易与英国资产阶级统治集团的利益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他们逃回伦敦,很快便与英国资产阶级统治集团互相勾结起来,鼓动发动侵华战争。而英国政府也长期怀有对中国的巨大的侵略贪欲。于是,他们制定了侵略战争的战略和目标,派出远征舰队,远涉万里重洋,把战争带到了中国。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二   在解读鸦片战争的研究范式方面,中国近代史研究存在两种范式:“革命史范式”与“现代化范式”。革命史范式更注重鸦片战争给民族带来苦难的一面,但是,过多注重民族苦难可能会将自己孤立,导致自己对世界的信任出现危机,从而将自己封闭起来,逐渐疏离于世界之外,最终导致整个民族的迷失。现代化范式更多的是把这场灾难看作民族振起、实现现代化的起点。因此,我们更要从现代化范式来看待鸦片战争的真正意义。

——摘编自程英姿《从〈南京条约〉看中西体制和观念的碰撞——中国近代化必要性的案例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政府“把战争带到了中国”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现代化范式角度指出鸦片战争“真正意义”的体现。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鸦片战争进行简要评价。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虎门销烟发生后)托利党议员格兰斯顿反对内阁发动侵华战争的议案。他说:“我不知道而且也没有读到过,在起因上还有比这场战争更加不义的战争,还有比这场战争更加想使我国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英国国旗在广州上空的升起是为了保护臭名远扬的走私贸易。”但是,首相巴麦尊否认他的内阁支持这种不法的鸦片贸易,以此手法巧妙地转移议会辩论的中心。最后,托利党的反战决议案只以五票之差被否决。

——摘编自崔瑞德等主编《剑桥晚清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揭开了资本主义列强大举入侵中国的序幕。继此以后,英法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并以腐败的清朝政府失败、在炮口下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告终。根据这些条约,列强在中国夺得了掌控海关管理等特权。这是鸦片战争后清朝对外贸易半殖民地化开始的最主要的标志。

——摘编自王炎《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对外贸易关系的 形成》


(1)材料一体现了英国政体的哪些特点?简析格兰斯顿反战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朝对外贸易半殖民地化的表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19世纪初,围绕“如何解释中国,英国人该如何和中国人做生意”这一问题,英帝国国内日益分化成两大利益集团。

派别主要观点
“垄断贸易派”1.在中华帝国各种生活必需品乃至奢侈用品应有尽有,外国商品想在中国大力开拓市场是不可能的。商人们应该更多的从中国进口,而非出口2.中国人在很早以前就达到很高的文明程度,所以他们一直不觉得对外交往有什么必要。这是一种孤立排外的文化。3.清朝的法律和政府体制有其内在合理性。4.在处理与清朝的关系时,最好方法不是挑战或无视其法律的权威,而是“对他们的制度和规定表现出应有的尊重,并以和善的方式与中国政府交流。”
“自由贸易派”1.十三行不怎么热衷进口西方商品,不代表中国市场对西方商品完全不感兴趣,因为在正式贸易以外,还存在大量的走私贸易。2.中国人实际上是和英国人一样喜欢经商。3.清朝政府恐惧汉族人与外国交流,妨碍清朝人与进一步接受西方产品的就是清朝官方的法令和制度。
4.从历史上来看,沙皇俄国打通与清朝之间的贸易大门,靠的是展示武力而后谈判。所以要促使清朝改变贸易政策,最好的办法是强硬手段。
结合材料及所学相关知识,指出19世纪英帝国两大利益集团对华观点的本质,并评析这两种观点。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鸦片战争,中西方学者有着不同的称谓。这反映出各自文化阵营关于此次战争目的的看法差异,中国学者一般将此次战争称为“鸦片战争”,认为是反对走私的正义护国战争;而一些西方学者则将其称为商业战争,认为是为了打破贸易不公的局面。费正清就曾经提到: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因为中国没有以平等的状态参与到国际交往中,而英国却以武力打破了这一现状。

材料二   回顾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史,清末的鸦片战争成了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中国传统文化以单向度的输出为主要交流模式。这个特点持续的时间长、稳定性高。然而,鸦片战争之后产生了颠覆性的变化,随之而来的西方文化劲风急吹,使得中西文化产生了巨大的碰撞与冲击,因此形成了中西文化的角力,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更新提供了契机。在鸦片战争之后,魏源和林则徐提出“开眼看世界”,中西文化的交融不再是知识技术上的传导,而是出现了“中体西用”的理论。它反映了在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的接受程度日渐转变。

——以上材料摘编自吴雅思《中西方文化的角力与更新:以鸦片战争为切入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方学者对鸦片战争目的的不同看法,并指出鸦片战争的实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后至19世纪末中西方文化角力与更新的过程,并分析其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封信件,两份译文

1793年,英国政府派马戛尔尼率团使华,以东印度公司董事长弗兰西斯培林爵士致两广总督郭世勋信件的形式,将此事通知给中国。

材料一为该信英文内容直译,材料二为郭世勋上乾隆皇帝奏折所附此信之中译本。

材料一   最仁慈的英王陛下听说:贵国皇帝庆祝八十万寿的时候,本来准备着英国住广州的臣民推派代表前往北京奉申祝敬,但据说该代表等未能如期派出,陛下感到十分遗憾。为了对贵国皇帝树立友谊,为了改进北京和伦敦两个王朝的友好来往,为了增进贵我双方臣民之间的商业关系,英王陛下特派遣自己的中表和参议官、贤明干练的马戛尔尼勋爵作为全权特使代表英王本人谒见中国皇帝,深望通过他来奠定两者之间的永久和好……

材料二 “……敬禀者,我国王兼管三处地方,向有夷商来粤贸易,素沐皇恩。今闻天朝大皇帝八旬万寿,未能遣使赴京叩祝,我国王心中惶恐不安。……公选妥干贡使马戛尔尼前来,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顺之心,惟愿大皇帝施恩远夷,准其永远通好,俾中国百姓与外国远夷同沾乐利,物产丰盈,我国王感激下尽。”

——以上材料均选自陈雍、熊燕军(信息传递与中国传统官僚的政治心理》


(1)比较上述材料,概括两份译文的内容差异。
(2)谈谈你对两份译文内容差异的理解。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93年,英国使臣马夏尔尼离开北京前起草了一份信件,将英国政府及东印度公司委托他向中国政府提出的要求转达给乾隆皇帝。要求(摘录)如下:请…允许英国商人在北京设一洋行,买卖货物。

请…划一未经设防之小岛,归英国商人使用,以便英国商船到彼即行收歇,存放切货物,且可居住商人。

请于广州附近得一同样之权利,且听英国商人自由往来,不加禁止。凡英国商货自澳门运往广州者,请特别优待,赐予免税。此外,还提出允许英国在华自由传教的要求。

——马戛尔尼著《乾隆英使觐见记》

材料二   乾隆皇帝收到马戛尔尼的信件后,随即颁发敕谕,答复(摘录)如下: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京城为万方拱寂之区,体制森严,法令整肃,从无外藩人等在京城开设洋行之事,是尔国欲在京城立行之事,必不可行。天朝尺土皆归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界分疆,各有专属…此事尤不便准行。至于夷商等出入往来…若竟毫无限制,恐内地民人与尔国夷人间有争论……核之事理,自应仍照定例。夷商贸易往来纳税,皆有定则。西洋各国均属相同…惟应照例公平抽收,与别国体办理。天朝自开辟以来,圣帝明王垂教创法,四方亿兆,率由有素,不敢惑于异说…华夷之辨甚严,今尔国使臣之意欲任听夷人传教,尤属不可若尔国王任从夷商将货船驶至浙江、天津欲求上岸交易,天朝法制森严,各处守土文武属遵功令…定当立即驱逐出洋。

——《英使马戛尔尼访华档案史料江编(军机处)上谕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马戛尔尼提出的要求”和“乾隆皇帝的敕谕答复”分别作出合理解释。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