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等六省是清政府赋税收入的重要来源区域。19 世纪50年代以来,清政府针对六省推行过一系列“减赋”措施, 60年代中期又迅速转变为以丈田亩、清户口、查钱粮为主要内容的“清赋”政策。“减赋”政策的推行(     
A.立足于抵制西方的经济侵略B.不利于清朝政府维护统治
C.表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D.是特殊形势下的临时变通
2023-02-03更新 | 162次组卷 | 2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1874年日本侵台,清廷由此发生海防与塞防之争。李鸿章等人力主海防,放弃塞防;湖南巡抚王文韶主张塞防。左宗棠则主张海防与塞防并重,指出,不收复新疆,陕甘清军便会被长期牵制,不仅不能裁减兵饷、助益海防,尤其招致英、俄渗透。晚清的“海防与塞防之争”(     
A.说明了清廷政治统治的腐败无能B.体现出清廷维护国家主权的决心
C.致使新疆地区开始引起清廷重视D.反映出清廷面临严重的边疆危机
2023-02-02更新 | 371次组卷 | 7卷引用:山西省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第五次联考历史试题
3 . 1898年,清廷颁布谕旨:“欧洲通例,凡通商口岸,各国均不得侵占。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如有形势扼要商贾辐辏之区,可以推广口岸展拓商埠者,即行咨商总理衙门办理。”自开商埠(     
A.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为核心目标B.有效缓解了19世纪末的边疆危机
C.在很大程度上挽回了国家的利权D.表明晚清政府已自觉运用国际法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朝的疆域是前代所无法比拟的,元朝的疆域从今天的地理情况来看,横向上大致是东部沿海到今天新疆地区,纵向上从南部的沿海地区到北部的鄂霍次克海都在元朝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中。在广阔的边疆地区,分布着众多的边疆民族,为了巩固边防,元朝在边疆治理方面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在地方上,元朝则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岭北,辽阳、云南、湖广、甘肃等行省位于边疆地区,具体负责边疆管理事务。为迅速传递诏命和情报,元朝还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实现了对边疆地区广泛而直接的管理。元朝不仅实现了对吐蕃广阔地区的管理,而且根据吐蕃宗教盛行的特点,在中央设置了管理吐蕃事务的机构——帝师和宣政院。在西南边疆设置了宣慰司都元帅府等机构进行管理,并大量任用当地土官,因俗而治,史称"土司制度"。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视塞防,然而两次鸦片战争的接连失败让清政府感受到了来自海洋的威胁。"中国的前线不再是长城或甘肃的玉门关了,而是在广州和上海了。"古代传统王朝以一种“天朝上国”姿态,与周边国家建立了广泛的朝贡宗藩关系。但是近代以来,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殖民主义列强接踵而至,不仅侵犯中国,而且持续蚕食清王朝周边藩属国的领土。……在19世纪后半叶中国面临空前的边疆危机和民族危机的时代背景下,清朝主要采取了保藩固国和以夷制夷等应对方略,但其均未能挽救当时中国的边疆危机。

——摘编自衣长春、黄韶海《论晚清边疆危机及应对方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边疆管理政策的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廷难以应对边疆危机的原因。
2022-12-19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1852年,咸丰帝下令允许汉族地主举办团练。曾国藩组建的湘军逐渐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要武装力量;李鸿章组建的淮军因配合湘军在苏、浙等地进攻太平天国亦声名显赫。这反映了当时(     
A.地方与中央分庭抗礼B.清朝统治危机加深
C.洋务运动的成就卓著D.太平天国呈现颓势
6 . 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报纸上刊登的文章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A.激起国内民众盲目排外的心理B.促使中国开始迈向近代化
C.使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D.增强国人的民族危机意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洋务运动期间,张之洞针对“化学非农夫所能解,机器非农家所能办”,主张设立农务学堂以“考求新法新器”;郑观应则主张政府设立专门的官员综理农事,并派人“赴泰西各国讲求树艺、农桑、养蚕、牧畜及机器耕作”。他们的主张(     
A.有利于洋务企业转型B.顺应了救亡图存潮流
C.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D.实现了农业科学生产
8 . 甲午战争爆发前,英国海军情报部门曾表示:“尽管从吨位和大炮门数上说中国胜于日本,但在编制、纪律和训练上日本要大大优于中国,因而可以认为,日本海军力量较强。”该情报可以用来说明(     
A.武器的先进性决定战局B.英国偏袒和纵容日本的侵略
C.北洋海军缺乏谋划能力D.清廷甲午战争战败的必然性
2022-11-16更新 | 389次组卷 | 6卷引用:山西省金科大联考2023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内容出处
“辽之先,出自炎……奇首(辽先祖名)生都苍山,徙潢河之滨。”《辽史·太祖本纪》
“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辽史卷》七十二
“诏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学士院、大宗正府、殿前都点检……地方设路、州、府、县。”《金史·百官志》

材料二     中国与天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中国是指中原王朝直接控制下的区域,天下则是包括外国没有直接控制的地区。这些地区以藩属、朝贡等名义承认中原王朝的宗主地位,是名义上的归附。一般而言,天下观只是一种观念,并不能等同于现实。直到清朝康熙年间,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国家与国家关系方才产生……只有当中国面临的对手足够强大,或者说其文明受阻于“外化"的强敌时,天下观才转为国家观,有边无界的状态才得以消解。

——据张文《论古代中国的国家观和天下观》

材料三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形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实质上是一种救亡图存主义。对内反抗封建专制压迫,否定清王朝的正统性和合法性,形成近代民族国家;对外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争取国家的自强自立,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基本表现形式。

——据《论近代民族主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少数民族政权对华夏认同的不同角度,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说明国家观和天下观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近代国家与国家关系产生”的标志性事件。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历史意义。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有学者指出,尽管总理衙门仍置于皇帝的直接控制之下,一切都要通过上谕的形式才能发生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并不如此,其可直接同外国人接触交涉或文书来往,又可随时直接函电地方督抚互通信息,许多事情还可以当机立断。总理衙门的设立说明当时清政府(     
A.中央权力下移的倾向B.西学东渐内容发生变化
C.中央机构趋于近代化D.适应了清政府自卫需要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