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8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下表为1891年江南制造总局每日日工资情况。这可用于研究(       
类别洋匠中国匠目工匠小工
日工资11.4银元1.7银元0.65银元0.16银元
A.洋务运动最终破产的根源B.洋务新式学堂兴办的原因
C.中外工匠生产效率的差异D.洋务企业的封建官僚属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戊戌政变后,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市民百姓围观(戊戌)六君子,还纷纷指着六君子叫骂:“乱臣贼子,书生狂徒,割了他们的舌头!不好好读圣贤之书,跑出来惑乱人心”;更有些好事者叫嚣:“快杀快杀,别磨磨蹭蹭!”这反映出(     
A.维新思想已触及封建专制制度B.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尚未形成
C.新旧阵营的斗争渗透民间社会D.维新运动的社会基础较为薄弱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洋务派经过20多年的努力,大约创办了20多个近代化的民用企业,其种类计有:轮船、运输、铁路、冶铁、电报和纺织等,经费约2964万元,雇佣工人约25500—29500人。据此可知(     
A.清末新政促进近代企业兴起B.民用企业尽夺洋商之利
C.民族危机推动传统经济转型D.民族工业迎来发展春天
4 . 下图为甲午中日战争期间中、日舰队的隶属关系表。材料说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之一是(       
A.军队贪污腐败盛行B.洋务派任人唯亲
C.军队指挥体系落后D.舰队数量的过多
2024-01-30更新 | 65次组卷 | 26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三中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一历史期末检测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862年,中国第一所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成立。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创办翻译学堂、工艺学堂、军事学堂等新式学堂三十余所,派遣留学生,主要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和科学技术,并大量翻译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和部分社会科学著作。这些举措(     
A.培养了近代化实用技术人才B.唤醒民众救亡图存的意识
C.开启了国人学习西方的历程D.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羁绊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说:“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     
A.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B.有利于西学的传播C.瓦解了自然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D.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2024-01-25更新 | 123次组卷 | 133卷引用:安徽怀宁中学2019-2020高二上学期开学历史试题
23-24高一上·安徽合肥·期末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禁止人民无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但鼓励外国以朝贡的形式前来中国进行贸易(史称朝贡贸易),这种贸易规定了贡期、限制船数、限制人数、限制商品数和必须拥有勘合者方得朝贡。1540年后,中国经济朝市场化快速发展,亟需白银作为货币,民间走私贸易因而兴起,福建漳州、泉州和广东、浙江的海商纷纷前往日本贸易。明代中国向西属菲律宾输出的货品大致可分为三类:粮食和其它生活必需品,军需品,生丝和丝织品,中国输入马尼拉的约有9成以上为丝绸,丝绸种类繁多且品质不一、中国商品的价格极具竞争力,中国运回的几乎都是白银,这导致母国的丝织工业家强烈要求西班牙政府对中国丝货输入西属美洲加以限制,以保护他们的利益和母国的丝织工业。

——摘编自李隆生《明后期海外贸易的探讨》

材料二   曾留学美国并当过买办的容闳在1867年拟定了一个“联设新轮船公司章程”,由应宝时转呈曾国藩,再转致总理衙门。该章程强调俱用中国人合股而成,章程大致模仿外国轮船公司及其在华经营的方法。此后,官民都开始准备投资航运。第一个以华资名义经营的轮船航运企业,是李鸿章在上海正式成立的招商总局。李鸿章任用朱其昂、朱其诏兄弟筹组招商局,他们虽是以沙船为世业的淞沪巨商,但因属旧式商人,在招股集资中缺乏号召力,招股活动几乎“无人过问”。最初筹集的资本包括官款在内,实缴不到20万两。在企业经营方面,由朱其昂所购之船,不是“船大而旧”,就是“舱通而小”,而船只“购买价值反较洋行新造之头等好舱尤贵。”

——摘编自张赛美《上海近代轮船航运业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海外贸易的特征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海近代轮船业兴起的原因及其影响。
2024-01-24更新 | 37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861年1月,奕䜣等人在奏折中陈述:“近年来临事使探,往往得自传闻,未能详确,办理难期妥协。各国新闻纸,虽未必尽属可信,因此推测,亦可得其大概。广州、福州、宁波、上海旧有刊布,名目不同,其新开各口,亦当续有刊本,无论汉字及外国字,按月咨送总理处。”这体现出,奕䜣等人(     
A.对新闻纸真实性存疑B.希望拓宽渠道了解西方
C.主张兴办中外文报刊D.意识到通商口岸的重要
2024-01-23更新 | 451次组卷 | 9卷引用:2024年1月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役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材料二   自强运动的领袖们并不是事前预料到各种需要而定一个建设计划。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是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再进一步以后,又必须更进一步。其实必须走到尽头,然后能生效。近代化的国防不但需要近代化的交通、教育、经济,并且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曾国藩诸人虽向近代化方面走了好几步,但是他们不彻底,仍不能救国救民族。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判断“是役”是指哪场战争?概括此役战败对中国造成的消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述你对“曾国藩诸人虽向近代化方面走了好几步,但是他们不彻底,仍不能救国救民族”的理解。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