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有史学家在评价某一事件时说:“……那个时代,他们只具有极大的‘改朝’的机运,而无‘换制’的机运。”该史学家所评价的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B.戊戌变法
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861年,曾国藩给咸丰帝上书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罩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从中看出,洋务运动(     
A.利于列强进一步对华经济侵略B.主要为了维护清朝的专制统治
C.曾国藩固守天朝上国传统观念D.清朝士大夫依然坚持盲目排外
3 . 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丑条约》B.《辛丑条约》、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辛丑条约》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运动
2022-11-03更新 | 1795次组卷 | 101卷引用:2013届广东省东莞市南开实验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太平天国起事后,清兵廷官不能阻挡,曾国藩、左宗棠等人号召乡人组织湘军,湘军的营制、训练全由曾、左等人自己规划操作,粮饷也自己筹办。李鸿章招募编练淮军,淮军将领在作战行军时期,由清廷以地方封疆大吏的名位,有动员当地资源的权利。湘军、滩军的崛起(     
A.体现浓厚的宗法血缘特征B.推动了晚清军事的近代化
C.加速了清政府政权的垮台D.影响了晚清政治权力结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如表是1875—1894年甲午战争前夕,洋务派开办新式煤矿(部分)的情况。这可以用来说明新式煤矿的开办(     
开办年份煤矿名称创办者开办原因
1875直隶磁州煤矿直隶总督李鸿章机器制造局和轮船招商局用煤
1876台湾基隆煤矿两江总督沈葆桢福州船政局、军工厂等用煤
1879湖北荆门煤矿直隶候补道盛宣怀机器制造局和轮船招商局用煤
1880山东峄县煤矿安徽寿春候补知县——
1882江苏徐州煤矿知府胡恩燮——
1891湖北大冶煤矿湖广总督张之洞汉阳铁厂用煤
A.实现了政府对煤炭资源的垄断B.抵制了列强对华的资本输出
C.加剧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D.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清政府一般委任谙悉洋务的实力派官僚担纲外交机构的长官。因此,奕䜣等洋务派首领把持的总理衙门职权不断扩大,总揽了包括众多内政外交在内的全部“洋务”。清政府此举主要是为了
A.建立近代外交B.应对内外压力
C.适应列强需要D.推行洋务运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中国历来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大国,农民的土地问题自古是个重要问题。“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凡男妇,每一人自十六岁以尚受田,多逾十五岁以下一半。”这一土地纲领体现出其追求的是
A.男女平等B.土地私有C.土地公有D.绝对平均
2022-05-21更新 | 183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东莞实验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据1893年赴日的黄庆澄记载:“查东人(日本人)成好古,往往有隋唐以前书中士已佚者,彼国犹珍存之。自西学盛行,此风一变,昔所存者,弃若。闽粤商人、间有购收以归、而重利者。”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无法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B.东南沿海对外贸易兴盛
C.对周边的文化影响力衰退D.学习西方成为思想潮流
2022-05-02更新 | 858次组卷 | 7卷引用:广东省东莞市第四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如图可以用来说明,甲午中日战争
A.是日本蓄谋已久的结果B.中国失败具有必然性
C.导致中日海军力量逆转D.加重了中国人民负担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6年,主张废除中医的领袖人物余云岫(余岩)撰著《灵素商兑》,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系统批判,其后又持续著文力倡西医学、力主废除中医。思想文化界包括梁启超、梁漱溟等,在反思与批判传统文化时,也都对中医理论及中医实践中的庸医与迷信现象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质疑和批判。

深研中医的文化学者杜亚泉著文回应,主张中西医相互借鉴,以中华文明融汇外来文明。中医名家如陆士谔、陆渊雷、杨则民等,开始持续著书立说,回应挑战,主张发挥中医药优势,实现中西医药并存。

——摘编自张可荣李艳飞《近代中医存废之争的文化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医存废之争"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