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图1所示是1851-1863年清朝的地丁银收入情况,导致这一情形的主要原因是(     

图1

A.农民运动的冲击B.赋税制度的变革C.民族危机的加深D.洋务运动的推动
2 . 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丑条约》B.《辛丑条约》、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辛丑条约》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运动
2022-11-03更新 | 1790次组卷 | 101卷引用:2012-2013学年河北衡水第十四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3 . 历史上,天灾人祸加上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以及外族的入侵,往往会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以下人物属于农民起义领导人的是:
①陈胜与吴广
②朱元璋
③李自成
④洪秀全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018-02-20更新 | 79次组卷 | 2卷引用:人教版2017--2018学年高二选修四第一单元 第1课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课时训练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4 .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受命总理朝政,提出了一系列政治革新主张。他认为,对于“世道人心”关系甚大的事务,应“立法以为准”,立法者应“洞悉天人性情,熟谙各国风教”。他认为当时世界各国中,美国“礼义富足”,“其力虽强而不侵凌邻邦,有金银山而招别邦人来采,别邦人有能者册立为官”。他注意到美国“邦长”(即总统)“五年一任”,并非终身制,国家大事则由“各省”(即各州)公议决定,官员选任在规定时间、地点匿名投票产生,“以多人举者为贤能也,以多议是者为公也”。他重视邮政、新闻报纸的作用,主张“设书信馆以通各省郡县市镇公文;设新闻馆以收民心公议”。他认为下情上达、官员匿名投票推举是实现“权归于一”的重要手段。

——洪仁玕《资政新篇》

(1)根据材料,概括洪仁玕的政治主张及其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洪仁玕对西方民主制度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