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鸦片战争后,面对外来侵略,魏源主张在必要时以守内河为主,放弃对外洋和海口的控制。19世纪70年代,李鸿章认为,在“近日财用极绌”的情况下,务必“统天下全局通盘合筹”,必要时主张弃新疆而保海疆。这反映了(     
①列强对华侵略重点转移   ②中国人海权意识的觉醒
③晚清国防实力较为有限   ④太平天国牵制清朝精力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2 . 关于丁汝昌在黄海湾战中负伤的原因,史料有不同的记载(见下表所示)。有学生依据表中史料进行思考,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记载史料来源
十八日与倭接仗,昌上望台(舰桥)督战,为倭船排炮将“定远”望台打坏,昌左脚夹于铁木之中,身不能动,随被炮火将衣烧,虽经水手将衣撕去,而右边头面以及颈项皆被烧伤丁汝昌向李鸿章递交的海战报告
“立于飞桥之前方者为提督……彼等不能在此久立,因桥非稳固之建筑。桥下之大炮开火时,桥将毁碎。”“盖刘(步蟾)已令发炮”,而丁等正“立于飞桥,正在炮上之部分也”,舰桥塌落,“丁提督则堕压创甚”发表于1929年的定远号参战人员英国人泰莱的回忆录《甲午中日海战见闻记》
A.史料本身是复杂的,必须加以审慎甄别与实地考证
B.丁汝昌意在渲染个人的抗敌精神,其报告不足为信
C.泰莱回忆录的发表晚于丁汝昌的海战报告,其可信度相对较低
D.史料出入较大,均不能作为研究丁汝昌负伤问题的第一手史料
2023-10-15更新 | 278次组卷 | 6卷引用:北京市顺义牛栏山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下列表述中能确切反映组图的共同主题的是(     
   
A.寻求救国之路B.推翻清朝统治
C.反抗外来侵略D.进行民主革命
2023-10-06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第十五中学南口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马汉《海权论》中指出:“谁拥有了长江流域这个中华帝国的中心地带,谁就具有了最可观的政治权威。出于这些原因,外部海上国家应积极、有效的对长江流域施加影响。”以下印证作者观点的事件是(     
A.《南京条约》的签订B.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C.《马关条约》的签订D.日本发动七七事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丑条约》B.《辛丑条约》、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辛丑条约》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运动
2022-11-03更新 | 1789次组卷 | 101卷引用:2015-2016学年北京大学附中河南分校高一12月考历史卷
6 . 晚清时期,中国不断遭受西方列强侵略,边疆地区出现了严重危机。下列选项相关史事发生的空间位置与序号对应正确的是
A.清军将领冯子材在①取得镇南关大捷
B.中法战争后清政府在②建省加强管辖
C.法国军队在③偷袭军港,炸毁造船厂
D.日军在④偷袭了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
2021-11-06更新 | 452次组卷 | 8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夫外货舶来品之侵入,关税自主后犹可挽救,独此病人膏肓之洋商工厂,犹如附骨之蛆,不克(不能做到)消除,”其意为
①外国在华设厂加重中国经济的危机②主权受损严重影响经济的独立发展
③投资设厂成为列强扩张的主要方式④丧失关税自主权引发列强开厂热潮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1-02-14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代表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普遍要求。这里的“要求”是指
A.实施“以华治华”策略B.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
C.阻止欧洲势力独霸中国D.展开对中国长江流域的争夺
2020-09-22更新 | 192次组卷 | 43卷引用:北京市101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下列不平等条约中,列强开通商口岸深入内地最远的是
A.《天津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2020-08-07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北师大附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

——茅建海《天朝的崩溃》

材料二:近代中国著名史学家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1840年以前是我们对人家不公正,1840年以后是人家对我们不公正。”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简析材料一中“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这句话的含义。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蒋廷黻的观点。
(3)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材料三所说的三次战争的名称及战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并指出中国发生了哪些连锁反应?
(4)概述材料三中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从客观促进中国进步的角度,阐述上述三次战争对中华民族的不同影响。
2019-12-20更新 | 14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牛栏山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