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开平煤矿与一位美国总统

1878年,在直隶唐山开平镇,“开平矿务局”诞生。1882年产煤38000吨,1898年达730000吨,不仅能供应轮船招商局和天津机器局等一系列企业使用,还有富余产量可以销售到市场,总资产已近白银600万两。

1899年赫伯特·克拉克·胡佛(后当选为美国第31任总统,曾给自己取中文名“胡华”)被英国矿业投资公司毕威克一墨林公司派到中国工作,同时出任开平矿务局的技术顾问。1900年,英国人以“饲鸽传递消息,疑与拳匪相通”为由,抓捕开平矿务局督办张翼。德国顾问德璀琳要求张翼任命自己为开平矿务局总代理,予以便利行事之权以便保全矿务局。随即,德璀琳以矿务局总代理身份同胡佛(墨林公司代表)签订了“租借”合约,签字时文本由“租”改为“卖”。内容为:开平矿务局所有之地产、码头、铁路、房屋、机器、货物,并所属、所受、执学或应享有之权利、利益,一并允准、转付、移交、过割与胡佛胡佛有权将其由此约所得的一切权利、资料、利益,转付、移交与开平有限公司(该公司由英国财团东方辛迪加投资公司组建),中国的开平矿务局归英国企业家所有。在屡次交涉无果的情况下,清政府派人赴伦敦劳伦斯法庭打了一场国际官司。清政府胜诉,但判决书“无法强制执行”

——秦秀梅《“开平”被卖;晚清的国资流失大案》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开平煤矿的历史变迁。
2022-04-02更新 | 375次组卷 | 7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 . 在中西两大文明的激烈碰撞中,出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早期(甲午战前)经世实学派最先认识西方工业文明的实用价值,但是他们基本上是在研究和实践经世之学的基础上来吸收西方文明,他们均受过中国传统经学极深厚的陶冶,因而在接受西学时总是选择引起最少扰乱的部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被认为是最好的选择。从世界文明史角度来看,本土文明对异质文明的吸收,一般都容易产生各种不同程度的调和和折中的模式。要淡化中国人对异质文明的疏离感、距离感,需要一种调和模式,“中学文体,西学为用”适应了这种需要。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在“师夷长技”主张初兴之时,开明的洋务派人士所重唯在强兵,富国一事不在考虑重点之列。后来洋务派在实践中逐步明白了西方列强之强是由于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从而认识到中国只有视富强为一体,走“寓强于富”“先富后强”这条路,才能使国家强盛。所以在光绪初年,一批开明的官僚士大夫掀起了一股“重商富民”的思潮。所谓“重商”,亦即李鸿章所说“振兴商务”,其含义已不限于传统上狭义的重视商业,而是表示注重提倡和大力发展工矿、贸易、交通、电讯、金融等实业。

——摘编自巩宝平《天人之际:中国传统思想》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被认为是最好的选择”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洋务运动前后期的变化及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72年,一批年铃在九至十五岁的少年,在上海登船出发,目的港是旧金山。从1872年到1875年,清王朝先后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官费留学生,远沙重洋,踏上美国土地。他们中的五十多人,曾进入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美国著名学府,成绩优异。由于顽固派以“功夫要上等学习,规矩要不可变更”为名对“留美幼童”进行诋毁和攻击,导致他们在留学第十年被清政府严令召回,功亏一匮。

耶鲁大学学生黄开甲于1882年从上海写信给他的美国“家长”巴特拉夫人,信中写道:

“人潮环烧,但却不见一个亲友。没有微笑来迎接我们这一失望的一群。……海关道台衙门,却雇用独轮车来装载我们。行程缓慢,使我们暴露在惊异、嘲笑的人群中。……为防我们脱逃,一队水兵,押退我们去上海道台衙门后面的求知书院。……一跨进门坎,立刻霉气熏鼻,这些阴暗似乎象征了我们的命运。一种昏沉笼罩着我们,这种侮辱刺痛着每个人的心。而最令人可怖的是那些留学监督头脑中荒诞不经的思想,使我们学未成而强返华。……”

——摘编自钱钢等著《留美幼童: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并予以评析。(要求:信息提取准确,评价客观,史论结合)
2021-09-19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华大新高考联盟2019届高三4月教学质量测评文综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32年,英商查顿、马地臣在广州正式创办怡和洋行,从事鸦片走私活动,他们是当时最大的鸦片走私进口商。同时,他们为英国政府制定对华政策提供了大量情报。1842年,怡和洋行总公司由广州迁至香港。1843年,上海怡和洋行成立,为各英商代理业务,出口中国丝、茶。19世纪60年代,怡和洋行公开进行鸦片贸易。1872年后,因鸦片进货价格敌不过在印度有深厚基础的沙逊集团,怡和洋行放弃对华进行鸦片贸易。

材料二  1880年后,怡和洋行逐步转入贸易服务性行业,经营各种类型产品的进出口服务贸易,先后开办如上海纺丝局、怡和轮船公司、怡和丝厂等各类企业。同时,怡和洋行通过英国政府强迫清政府以关税作保证,在伦敦筹集资金对中国发放各种借款,进行资本输出,先后贷款给清政府建造京沈、沪宁、沪杭等多条铁路。中国境内第一条铁路吴淞铁路,即由怡和洋行擅自修建。1873年,曾担任怡和洋行船舶代理业务的买办唐廷枢入主轮船招商局,对其实施股份制管理改革,使招商局生意大获起色。私营上海公益纱厂的创办者祝大椿曾利用怡和洋行打开销路,使企业获得较大发展。

——摘编自秦亢宗《流金岁月:上海名商百年史话1843~194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80年代前怡和洋行商业经营活动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怡和洋行的在华活动。
2022-07-12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部分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不同历史著作中的洋务运动】
在不同历史著作中,关于洋务运动的目录有明显差异。
第一章   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二章   太平天国与旧式农民战争的结束
第三章   “庚中之变”与清廷政局
第四章   洋务运动与西方生产力的引进

第一节   洋务事业的启动

第二节   求强与求富

第三节   教育文化的变革


第五章   城乡变动与社会结构的更新
第六章   甲午战争与民族危亡
第七章   维新变法与思想启蒙

——摘自李喜所、李来容著

《中国近代史:危局与变革》

第十四章   工业革命
第十五章   早期工业化时期西欧的文化
第十六章   俄罗斯文明的主要特征
第十七章   伊斯兰文明对西欧工业文明的吸收和冲突
第十八章   印度教文明对西欧工业文明的吸收和冲突
第十九章   中华文明同西欧工业文明的融会和碰撞

第一节   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

第二节   中西文明的双向交流

第三节   中华技术文明发展减速的深层原因

第四节   自强运动

第五节   维新运动

第六节   “新政”和立宪运动


第二十章   日本文明对西欧工业文明的吸收与冲突

——摘自马克查主编《世界文明史(下)》


根据上述目录材料,从两种不同历史观念中任选一个,对洋务运动进行评述。(要求:论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
2022-04-24更新 | 24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华大新高考联盟2022届高三3月教学质量测评历史试题
6 . 有学者在论述中国某类企业时指出:“这一类企业,由国库支付开销,以调拨分配产品;内无利润积累,外无市场联系。因此,其生产不是价值规律制约下的商品生产。”该学者评述的“这一类企业”是
A.明清时期的手工业工场B.洋务派创办的军用工业
C.实业家创办的民族工业D.近代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7 . 郑观应评述洋务运动官督商办企业时曾说:“全恃官力,则巨资难筹;兼集商资,则众擎易举。然全归商办,则土棍或至阻挠,兼倚官威,则吏役又多需索。必官督商办,各有责成。”这表明该类企业
A.具有典型的半殖民地性质特征B.响应了政府鼓励民间办厂的号召
C.避免官府与民争利现象的出现D.折射出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困境
8 . 郑观应在评述某种企业组织形式时说:“全恃官力则巨费难筹,兼集商赀则众擎易举。然全归商办则土棍或至阻挠,兼倚官威则吏役又多需索……各有责成。商招股以兴工,不得有心隐漏;官稽查以征税,京不得分外诛求,则上下相继,二弊俱去。”郑观应实际上
A.肯定了官办洋务企业的优势B.主张国家政权与私人资本相结合
C.主张国家加大力度扶植私人资本D.意在强调朝廷吏治腐败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后起之秀,他主持的“湖北新政”是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治理湖广近20年,以一己之力推动武汉乃至湖广洋务,既有兴办近代工业,编练新式军队,又有兴办新式学校,还有市政建设,使武汉成为国内瞩目的洋务重镇,他创办的汉阳铁厂其企业规模和设备当时在远东堪称第一.他在湖北的建树成为日后辛亥革命的基础,孙中山曾称“张之洞是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毛泽东曾说:“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摘自陈均《儒家心态与近代追求》等

材料二1938年6月,日军集中25万兵力、120艘舰艇、300架飞机进行进攻武汉的作战.日军企图通过进攻武汉,彻底打垮国民政府,使之成为“地方政权”,以“迅速解决中国事变.”中国军事委员会成立武汉卫戍司令部,部署武汉会战。参加武汉会战的中国总兵力达100万人。中国确定了“战于武汉之远方,守武汉而不战于武汉”的作战方针,予敌以最大消耗,粉碎其继续进攻之能力。武汉保卫战历时近5个月,迟滞了日军进攻,消耗了日军大量兵力,基本上完成了掩护人力、物力向西转移撤退的任务。武汉会战后,蒋介石发表谈话说:“抗战军事之胜负关键,不在武汉一地之得失,而在我继续抗战持久之动员.”

——商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抗日战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张之洞在湖北的洋务活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抗战初期武汉保卫战的历史意义。
2020-08-09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严格意义上的留学生运动,是伴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而出现的历史现象。近150年来,留学生作为一支学贯中西的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直接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中国先进文化的构建。
高潮时期主要方向方式规模及代表人物

清末
同治时期

留学美国

官费
1872-1875年间120名(广东84名,江苏20名,浙江9名,福建4名,安徽2名,山东1名)。代表人物有詹天佑,唐绍仪等
清末光绪年间留学日本官费自费各半1896年到1912年期间近3万人赴日留学。黄兴、宋教仁、秋瑾、鲁迅等。
民初五四前后留美、留法、留苏庚子赔款赴美,留法,留苏基本民间社团组织代表人物有梅贻琦、胡适、竺可桢等赴美,蔡元培、周恩来、邓小平等赴法国勤工俭学,刘少奇、刘伯承、蒋经国等赴苏。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全方位,欧美发达国家居多初期公费为主,进入21世纪后,自费留学占主流。从1978年到2015年底,走出国门的留学生累计达404.21万人;2015年,有来自202个国家和地区的397635人来华留学。代表人物有李彦宏,张朝阳等。

——李喜所《中国留学生的发展历程及其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


评述近现代中国留学教育这一现象。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