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有学者指出:“这部文件的核心是试图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其亦中亦西而又不中不西的‘天国’理想,留下了中西文化冲突交融的时代痕迹。”据此可知,这部文件(     
A.试图回答农民革命的前途问题B.反映了农民均财富的美好理想
C.是先进阶级领导下探索的产物D.提出了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政策
2023-07-26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临夏州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下表所示为《申报》关于甲午中日战争消息的来源构成。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自采消息肯定符合事实B.消息来源多且可以互相证实
C.外界消息的客观性最高D.政治立场不同影响事实描述
3 .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南洋的华媒《星报》《叻报》等围绕着旅顺大屠杀事件发表了大量的新闻报道与评论文章,在第一时间记录下了日军的暴行,并运用国际法与国际惯例斥责日方的诡辩与谬论。这反映出当时(       
A.国际法在南洋广泛传播B.海外华人民族意识觉醒
C.媒体报道即是历史真实D.清政府不关心舆论宣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由此可见,“中体西用”有助于(     
A.促使清政府放弃闭关锁国政策B.维护封建思想与伦理纲常
C.减少洋务运动阻力传播西学D.推动清政府的政治制度变革
2023-07-15更新 | 50次组卷 | 2卷引用: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清政府出于军事需要,允许地方督抚组织地方团练武装。为筹集军费,督抚可自设厘金局,对内地货物征税,亦可自行招募属员、幕僚入局办事。这一现象的出现表明(     
A.洋务派意图遏制列强侵略B.清政府开启了政治近代化
C.洋务派推动了选官制度的变革D.清政府中央政治权力下移
2023-07-15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清廷不会向西方学习,中国必然会在旧有轨道上徐徐而行;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汉人士大夫还会继续沉沦,不会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政治大变局。”“这场革命”(     
A.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B.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引起晚清中央权力下移D.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根基
2023-07-12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7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1894年9月15日,清军主帅叶志超下令清军放弃平壤北撤。在相关当事人的公文报告和私人回忆中都提到,当天叶志超曾召集诸将,提出“北门之咽喉既失,子药又不齐全,转运不通,军心惊惧⋯⋯不如暂弃平壤”,众将未提出异议。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源于清王朝的腐朽B.叶志超对战败负有完全责任
C.清军将领谎报军情逃避罪责D.清政府陆海军协同对日作战
2023-07-12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7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下表是洋务派主要代表人物的职衔情况,表中信息说明(     

姓名

任职情况

曾国藩

两江总督(1860-1864),直隶总督(1868-1870)

李鸿章

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

左宗棠

陕甘总督(1866-1875)

张之洞

湖广总督(1889-1894)
A.洋务派是实权派官僚B.洋务运动的进展顺利
C.洋务运动绑架清政府D.清政府追求国富民强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进入18世纪后半叶,随着生产技术变革的进行,尤其是动力机器的发明和应用,英国的生产组织形式格局开始发生质的变化。原工业化时期的作坊制、家庭制、工厂制逐步消退,以机器生产为特征的工厂制生产开始兴起。工厂制的兴起意味着资本的集中,因为厂房的建设、机器的引入需要投入大量资本。在近代工厂中,随着劳动力的集中,劳动分工进一步增强,以韦奇伍德的埃特鲁利亚制陶厂为例,整个工厂分为若干个车间,如拌土车间、制胚车间、上釉车间、烧窑车间、上彩车间等,每个车间只负责一道生产工序。近代工厂制度兴起后,为保证生产的有序进行,工厂主制订并实施严厉的规章制度,以此来对工厂生产实施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

——摘编自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工厂制的兴起》

材料二   西方列强趁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大清皇朝面临着更加急迫的统治危机。在洋务派主持下,洋务运动逐渐推进。中国拥有了第一批机器生产的兵工厂、造船厂、纺织厂、钢铁厂和煤矿、铁矿场,创办了第一家轮船公司,铺设了第一条铁路,架设了第一条   电线,建立了第一支海军舰队,开设了第一批外语、科技学校,派遣了第一批留美、留欧学生,翻译了第一批科技书籍,出现了中国近代第一代科技人才,造就了中国第一代产业工人。

——摘自左玉河《洋务运动、甲午战争和中国早期现代化的顿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工厂制的特征。
(2)指出材料二中工业革命对中国产生影响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洋务运动的影响。
2023-07-09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之时,清军装备了从欧洲进口和中国军工企业仿制的先进后膛枪炮,其中淮军装备最为精良,全部装备了毛瑟枪,另外还有当时最新式的速射炮和13响连发枪(重机枪的前身);清军的许多军官都接受过军校培训,弹药也很充足,一场战役打下来所消耗的子弹、炮弹往往比日本人多得多。倒是日本人往往因为弹药耗尽而撤退。清朝拥有铁甲舰5艘,日本3艘。定远、镇远两舰的排水量,都比日本最大的舰只还大一倍,日舰大口径火炮的数量也只及中国的一半。中国的主力舰平均中弹100多发还能安然返回,而日舰平国均中弹十几发就被打成重伤,甚至有两艘舰船在拖回途中沉没了。英国某权威人士评论说:“亚洲现在(19世纪后半期)是在三大强国的手中——俄国、英国和中国。”

——摘编自戚其章《甲午战争史》《晚清海军兴衰史》等

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惨败的结局,使光绪皇帝痛感“若不变法图强,社稷难资保守”,而作为知识分子进京赶考的举人们则掀起“公车上书”运动,要求清廷拒和、练兵、迁都、变法。状元张骞则认为:“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中国)但能于工艺一端,蒸蒸日上,何至有忧贫之事哉!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不仅为御侮计,而御侮自在其中矣。”另一方面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运动亦展开,他在《马关条约》签订前的1895年2月领导兴中会发动广州起义,主张推翻清朝,建立共和政体。

——摘编自孙克复、关捷《甲午中日陆战史》

材料三   《马关条约》成为列强“进一步掠夺物资财富来发展它的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新阶段的开始”。当时日本财政界名人井上曾说过:“在获得这个赔款以前,日本的财政官厅从未谈到过数万万元的大数字。国库收入仅达八千万日元。因此,三亿五千万日元巨款流入国内,在朝在野的人都认为是无尽的财富。国营也好,私营也好,在国外创办工厂,各方面都因此实行大大的扩张了。”

——摘编自[日]石井宽治《日本的对外战略(1853~1937年):帝国主义思想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关于清朝军事力量的观点并加以评价。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关条约》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新阶段的开始”的表现以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