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近代之前的中国“学在民间”,教育只是每一个人自己的事情,政府所需人才通过科举制度予以解决。19世纪后半期开始注意技术人才的培养并为国家所用,如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这一变化表明中国
A.义务教育开始建立和普及B.正在顺应工业革命的趋势
C.教育体制已发生根本改变D.学校教育取代了家庭教育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来要求

“中体西用”一般认为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关于其作用和意义,史学界主要有三种看法,如表所示。

看法代表人物
“中体西用”充分体现了洋务运动目的和手段的根本矛盾,理论上的自相矛盾与实际行动的行不通,硬把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两个不同的体系糅合在一起是违反社会发展规律的黄逸峰
姜铎
“中体西用”虽有局限性,但主流是进步的,是发展变化着的革新进取思想,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思想,“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来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季云飞
陈旭麓
“中体西用”是一种由积极走向消极反动的社会思潮。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其逐渐丧失了历史进步意义,成为中国社会继续近代化的思想障碍。丁伟志
何继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者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3 . 下列两段言论反映了清廷在不同时期的政治态度:(1)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2)如实有妙策,可以制外国而不为外国所制,臣等自当追随,如别无良策,仅以忠信为甲胄、礼仪为干橹等词,谓可折冲樽俎,足以制敌之命,臣等实未敢信。
其变化最能说明
A.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终成社会共识B.瓜分危机刺激士人民族救亡决心
C.“中体西用”无法挽救国家命运D.“武威德化”逐步让位于抵制侵略
2022-03-18更新 | 14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实验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4 . 在近代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从“维新”代替“洋务”再到革命取代改良,这一系列变化主要是由于
A.“西学东渐”的深入B.民族危机的加深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思想解放的推动
2021-07-08更新 | 9572次组卷 | 105卷引用:湖南省常德市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872年,中国第一批留学幼童抵达美国,当时出国留学是一种新鲜事物。一位幼童回忆:“选拔幼童时,当地人散布流言,说西方野蛮会把他们的儿子活活地剥皮,再把狗皮接种到他们身上当怪物展览赚钱。”这说明当地民众
A.否定向西方学习的历史潮流B.观念落后不了解中西方现状。
C.受近代经济结构变化影响大D.深刻理解西方早期殖民活动
6 . 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提出:“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迫在眉睫。朝野士大夫不得不放弃洋务制器兴国的迷梦,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次“思考”的“层次”变化是
A.从技术到器物
B.从制度到思想
C.从制度到文化
D.从器物到制度
2016-11-27更新 | 326次组卷 | 21卷引用:吉林省松原市吉林油田第十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