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21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料中的刘坤一刘坤一(18301902),字砚庄,湖南新宁人,晚清军事家、政治家,廪生出身,湘军宿将,清末重臣。刘坤一经历了咸丰、同治、光绪三朝,是晚清社会的重要人物,对晚清转型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影响深远。通过对其留存的相关史料进行研究,更能清楚地了解刘坤一和晚清社会。下表是研究刘坤一的部分相关史料。

史料1《钦定剿平粤匪方略》编自道光三十年(1850年)至同治五年
1866年)奏报、上谕
史料2《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编自咸丰十一年(1861年)至同治十
三年(1874年)
史料3《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编自光绪七年(1881年)至光绪十年(1884年)
史料4《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编自光绪元年(1875年)至光绪三
十四年(1908年)
史料5《请设铁路公司借款开办折》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
史料6《义和团档案史料》1959年出版
史料7《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1992年出版

——据《中国近代史料在近代史研究中的运用》等

(1)根据表,结合刘坤一经历过的重大历史事件对史料进行分类整理,并判断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刘坤一的社会形象加以阐释。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利强国名义下,上海机器织布局与其他洋务企业一样,经历了筹划、草创、投产等不同阶段,资本亦由最初商股渐为官款、外资所取代。相对欲与洋布争夺中国市场的初衷,上海机器织布局至1893年焚毁前不仅未得期待利润,而且经营层叠经常变动。倡导者的无限权威与盲目逐利、经办者从亦官亦商时的自我矛盾与狡诈至官办时的上行下效与不法等互为交织,故洋务困象与败局其实由始便已注定。

——庄和灏《清末洋务实业的创办歧途——以上海机器织布局历次改组为例》

材料二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的重要分支。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增长分别为96.9%和93.4%,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25.6%,比2021年高出12.1%,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地和消费市场。……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可以实现交通能源的转型,是促进新一轮经济增长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需要,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

——王品《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海机器织布局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经济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2024-06-07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最后一卷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长期以来,“主炮晾衣”说广为流传:1891年北洋舰队应邀访问日本期间,日本军官东乡平八郎窥见其主炮上晾晒着衣裤,由此得出了北洋舰队军纪迟废、不堪一击的结论。

材料一   东乡平八郎说:“‘平远’因为故障而入港修理,我在岸边看到一门炮上晒着衣物,很不整洁……”

——小笠原长生(作家),《圣将东乡平八郎全传》①,1939

注①:最早记述“主炮晾衣”史事,此后版本演变皆源于此,所不同者:观察方式或称东乡微服视察,或称应约登舰参观;所观察舰艇或称“济远”舰,或称“定远”舰等。

材料二   1891年北洋舰队访日期间登舰目击者的相关记述

《时事新报》福泽谕吉舰体巨大、机器完备、士兵熟练,值得一观之处颇多。
《每日新闻》(日本)舰长室、军官舱内装饰着各式各样的美术品,还有盆景、照片等。军医院里虽然有几名患者在就医,然而清洁异常。
日本法制局长宫尾崎三郎巨炮4门,直径1尺,长25尺,当时我国所未有。舰内清洁,不亚于欧洲……竟已装备如此优势之舰队,定将雄飞东洋海面。

材料三   1891年北洋舰队访日前后中方当事人的相关电报和回忆录

李鸿章北洋大臣日本屡请我兵船往巡修好,现派海军提督丁汝昌统“定远”“镇远”“致远”“靖远”“经远”“未远”铁、快船,于五月二十日开赴日本……
丁汝昌海军提督明日带同定、镇、致、靖、经、来六船前往东洋一带操巡,所有留防之“平远”“济远”,当令先后乘间前去进坞。
陈兆锵定远舰军官日本派亲王宴请我全军官佐。独步蟾(注:定远舰管带)辞。询其故,则谓:日人奸宄无信,胆敢妄为,深恐假藉宴会,乘我不备,攻袭我舰,我必留舰预防不测。
(1)从史料类型角度分别指出三则材料的史料价值。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主炮晾衣”说广为流传的原因及其启示。
2024-06-06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考前适应性练习历史试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史料中的李鸿章

李鸿章(1823~1901),本名章铜,字渐甫、子黻,号少荃(一作少泉),安徽省庐州府(今属合肥市)人,晚清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清末重臣。李鸿章经历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是晚清社会的重要人物,对晚清转型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影响深远。通过对其留存的相关史料进行研究,更能清楚地了解认识李鸿章。下表是研究李鸿章的部分相关史料。

史料1《钦定剿平粤匪方略》编自道光三十年(1850年)至同治五年(1866年)奏报、上谕
史料2《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编自咸丰十一年(1861年)至同治十三年(1874年)
史料3《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编自光绪七年(1881年)至光绪十年(1884年)
史料4《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编自光绪元年(1875年)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
史料5《请设铁路公司借款开办折》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
史料6《义和团档案史料》1959年出版
史料7《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1992年出版

——整理自《中国近代史料在近代史研究中的运用》等

(1)根据上表并结合李鸿章经历过的重大历史事件,任选其中两则史料,分析其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李鸿章的社会形象加以阐释。
2024-06-03更新 | 99次组卷 | 6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三)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李鸿章是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国倡导和实践科学技术教育的关键人物之一。下表为这一期间李鸿章所办学堂开设课程一览表。

学堂课程
上海广方言馆除习经、习史等课程外,还分上、下两班。下班:外国公理公法,如算学、代数、几何、重学、绘图、外语等。上班:辨察地产,分炼各金,以备制造之材料;选用各金材料,或铸或打,以成机器;行海理法;水陆攻战等
江南制造总局附设操炮学堂汉文、外文、算学、绘图、军事、炮法等
天津电报学堂电报实习、基础电信问题、仪器规章、国际电报规约、电磁学、各种电报制度与仪器、数学、制图、电力照明、英文和中文等
天津水师学堂英语、地舆图说、算学、几何、代数、驾驶诸法、测量天象、推算经纬诸法、重学、化学
天津武备学堂学堂所习兵法、地利、军器、炮台、算法、测绘等学,操演所习炮队、步队、工队及分合阵法
江南制造局附设工艺学堂化学工艺兼习国文、英文、算学;机器工艺兼习国文、英文、算学、绘图

——摘编自田正平、杨云兰《李鸿章与中国近代科学技术教育》

(1)根据材料,概括李鸿章主持创办学堂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鸿章主持创办学堂的作用。
2024-06-02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统一调研测试历史试卷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至西汉前期,中国北方匈奴强盛,置僮仆(奴隶)都尉管理西域,因“赋税诸国,取富给焉”,西域诸族“不相亲附”,匈奴还对中原王朝构成威胁。汉武帝制定联络月氏“断匈奴右臂”的战略,派遣张骞“凿空”西域。……汉宣帝设立西域都护,实现了对天山南北各地的管辖,由此奠定了新疆地区在维系中国陆上交通、护卫中原诸王朝之西北地区边防安全的政治基础。

——田卫疆《唯物史观指导下的新疆历史叙事构建》

材料二   当时新疆面临的主要威胁是西方殖民势力的觊觎,其中有俄国“拓境日广”,扩张态势逼人。左宗棠认识到“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新疆这样的地缘战略价值触动了清廷中枢,让清廷认识到重视塞防,收复北疆,方能“居中控制,南钤回部,北抚蒙古,借以备御英俄”。……同时建议“为新疆画长治久安之策,纾朝廷西顾之忧”,须“设行省,改郡县”,从而为新疆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也使得原政治、经济、军事中心由伊犁转移至乌鲁木齐,影响至今。

——改编自袁天阳《左宗棠的边疆治理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结合所学,从国家安全的角度分析西域都护府设置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晚清时期新疆面临威胁的实质。结合所学,简述左宗棠为解决新疆危机所作的贡献。
2024-06-01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 浙江省县域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学业水平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典经济学认为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才会有助于经济的增长。在工业革命实践中,直到18世纪80年代,英国棉纺织品制造商还高呼国家必须出面保护,到了18世纪的最后几年,却成了棉纱和棉布自由贸易的支持者。古典经济学在当时的迅速传播,迎合了英国工厂主们在新形势下的利益。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工业革命与工业化是以民族国家为载体的,这既是18世纪英国重商主义政策的意义,也是19世纪以后诸后进国家采取保护主义政策的意义。能否打破古典经济学及其各种后继变体的思想桎梏,采取一种更加国家主义的政策,也就成为20世纪至今众多后进国家尤其大国能否顺利实现工业化的关键所在了。

——摘编自贾根良《重商主义与英印“大分流”——被古典经济学篡改的全球史》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对于工业化,洋务派官员认识到,要想国家强大,必须学习西方振兴工商业。当时内忧外患的局面促使他们将为数不多的人力和财力放在开采矿山、修建铁路等花费巨大、筹备艰难的项目上,而忽视了投资小回报快的行业。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是远东屈指可数的大型工业企业。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认识到“赖商为承办,赖官为维持”,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维护商人对新式企业的投资,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

——摘编自陈彪《洋务运动与世界近代工业化潮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相比,近代中国工业化思想及实践的不同之处及其成因。
(2)综合上述材料,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谈谈你对工业化思想及道路选择的认识。
2024-05-22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名校联盟高考模拟卷(押题卷二)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之间,关于经济问题的广泛讨论,成为当时“百家争鸣”的重要内容。各学派都较为完整地提出了对经济问题的看法和主张……如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主张足食与藏富于民,并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荀子提出开源节流、节用裕民、礼义为富强之本的主张。

——摘编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等

材料二   先秦之时,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甚少。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诏有司问郡国所举贤良、文学,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

——摘编自《中国经济史》

材料三   太平军所到之处“查庵观寺院田产充公”。1852年夏,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等又联名向洪秀全上书,申明“宜广积粮,以充军备而裕国课”,并请准“照旧交粮纳税”。1853年下半年,《天朝田亩制度》颁布后,湖北、江西、安徽一带的“富室”被太平天国勒令“计亩一石,或出谷一石、二石不等,分为无田者食”。1853年年底,石达开到达安徽,为“结民”,他让当地人充任“乡官征租赋”,“立榷关于大星桥各属支河曲港”。

——摘编自何希芝《太平天国的经济措施及政策》

材料四   1855年1月以后,天京恢复了家庭制度,“圣库制度”逐渐废弛,太平天国政府对独立的手工业者采取了听任自由经营的方针,允许私人自由贸易,并给予一定的救济扶持。1860年太平军占领苏州后,李秀全下令:“各门外百姓无本为业,亦计(借)给其资,发去铜钱十余万串。”1861年,太平军在濮院等地曾多次发布文告,“尔等子民勿必惊疑,通商贸易”“士农工商各安恒业”。

——摘编自段本洛《关于太平天国后期的商业政策问题》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的经济主张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概括太平天国前期的经济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太平天国实施上述经济政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指出太平天国中后期经济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024-05-22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张謇认为,慈善事业与地方自治、实业、教育等各项致强救亡的举措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提出“以国家之强,本于自治;自治之本,在实业、教育;而弥缝其不及者,惟赖慈善”。张謇十分重视慈善教育,呼吁重视盲哑人教育,在创办师范和中小学校的同时,就已开始注意盲哑等特殊群体的教育事业。他还重视对各种自然灾害的治理,提出了导淮治灾的一系列主张。在从事慈善公益活动的过程中,张謇表现出勇于克服各种困难、一往直前的坚韧品格和精神。经过他的辛勤努力,在原本较为偏僻的南通出现了近代第一所由中国人自办的盲哑学校,第一所地方博物馆、公共图书馆和气象台,此外还有其他各种为数众多的社会公益福利事业。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謇慈善公益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张謇慈善公益活动的意义。
2024-05-22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学考大联盟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2024高一下·河南·学业考试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并认为“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材料二   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稔,可以勤远略。”

材料三   任何一种社会思潮的形成都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无本之木。实际上,晚清出现的几乎所有的社会思潮都与传统的经学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鸦片战争后,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在清朝统治集团内部有一小部分开明、务实之士,试图通过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和养兵、练兵之法以应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从思想文化研究的角度来看,所谓晚清思潮史,就其一般意义而言,其实就是中西文化相互冲突、相互融会的历史。日本通过学习西方,迅速摆脱了民族危机,一跃而成亚洲第一强国的现实,为中国提供了直观的范例。晚清社会思潮中新的思潮往往诞生在旧思潮的母体中,这是社会转型期特有的现象。

——摘编自陈国庆《论晚清进步思潮的渊源和特点》

(1)根据材料一,说明魏源对“夷”的认识,并指出“制夷”的本质。
(2)根据材料二,指出曾国藩提出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具体方法,并指出其目的。
(3)根据材料三,概括晚清进步思潮产生的原因。
2024-05-19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模拟试卷02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