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在茫茫洋面上,他们用愤火与热血表现了中国军人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致远”舰攻敌受创,管带邓世昌以下250人均阵亡,“经远”舰270人俱殉国。“在舰阵役者九十余人,与舰共沉者六百余人。”这一壮烈场面出现于
A.两次鸦片战争期间B.甲午战争时期
C.八国联军侵华期间D.抗日战争时期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1891年,在检阅北洋海军后,李鸿章在奏折中称:“综核海军战备,尚能日新月异,目前仅限于饷力(军费不足),未能扩充,但就渤海门户而论,已有深固不摇之势。”这反映了清廷当时
A.中体西用思想获得广泛的认同B.反侵略战争导致海军军费不足
C.未能全面认识到海洋国防危机D.政治改革推动军事现代化进程
3 . 下面材料是日本各界在甲午中日战争时期对中国现状的叙述:

《万朝报》直陈:“自称中华,视他国为夷狄,尝不能摆脱中华不以夷狄为敌的迷信”。嘲笑日本为“模拟欧洲文明之皮相的小岛夷国”。荒尾精在1894年10月《对清意见》一书指出:“在各省设置总督巡抚,任以兵马权,统领绿营军,恐其背叛,割财政权予布政使,储粮权予粮储道,武器权予兵备道。”各地总督巡抚“各自任意制定兵制,进行训练”全国八旗绿营80余万兵,但除“练军”外,皆为手执大刀长矛的旧式兵,士气操练均无可观之处。旅顺失陷前,清军共30余营,但“六统领互不相系属”,“诸将互观望”,“致以北洋屏障措手让人”清军四支水师“皆处于半独立状态,甚至暗地里将对方视为敌人”。尾崎行雄在1895年的《支那处分案》一书中写道:中国人“知道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尚不知国家为何物,焉有国家思想乎?”


(1)根据材料,归纳日本认为中国甲午战败的原因。
(2)依据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020-06-27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明月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清史编年》载:甲午年10月,英使欧格讷来津与李鸿章谈调停中日战争事宜。欧问:当如何和法?李答:惟先劝两国停战,再议朝鲜善后事宜。欧云:今要议和,非允赔兵费不可。李曰:与其赔兵费,不如留此费以用兵,断难依允!通过材料能判断出当时
A.李鸿章拒绝了英使的议和条件
B.英国力图压制日本
C.日本想尽快结束战争
D.英国建议牺牲朝鲜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甲午战争中,各地人民“同申义愤,愿做前驱”,“壮夫老幼,死战不降”。就在日军占领威海卫那年,一姚姓夫妇生下一子,取名“姚破虏”,寄托了人民抗日的决心和勇气。这位“姚破虏”的生肖应该是属:
A.蛇B.马C.猴D.羊
2019-01-30更新 | 17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2012学年度云南省昆明一中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6 .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2019-01-30更新 | 5267次组卷 | 116卷引用:2016-2017学年云南省姚安县一中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电影《甲午风云》展现了甲午黄海海战这一历史事件。有关该事件叙述正确的有
①“甲午”指的是1895年
②该战海军提督是丁汝昌
③此战使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④此役日舰率先逃离战场
A.①③B.②④C.D.②③④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在某次战争之后,列强欣喜若狂,声称“第二次发现了中国”。英国一家报纸评论道:“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摇……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这次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有些日本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文明之战、解放之战、救亡之战。文明之战是指一种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解放之战是指解放中国、光复中原;救亡之战是指黄种人团结起来,共同对付西方。下列各项对这种观点认识最准确的是
A.揭示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B.掩盖了日本对华侵略的战争本质
C.突出了日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D.表明了中国备受异族压迫的事实
2016-11-27更新 | 256次组卷 | 32卷引用:【全国百强校】云南省玉溪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