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2017年,考古队开启威海湾水下考古调查工作,2018年夏在刘公岛东村外发现一处沉舰遗址。2020年,包括一块重约18吨的定远舰铁甲在内的上千件文物陆续出水。这些文物(     
A.见证了中国民族造船业的发展B.印证了列强疯狂瓜分中国史实
C.成为甲午中日战争的实物证据D.反映出八国联军侵华罪恶行径
2 . 以往人们研究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时,往往指向清廷腐败、指挥失当等因素。最近有学者发文称“日本66家报纸派出129名随军记者,对中国发动了凌厉的宣传攻势,而清政府不但没有进行回击,还拒绝了国内外记者的随军采访要求,未战中国已然输了”。由此可知(     
A.历史研究随视角扩展而深入B.战争的胜负取决于舆论的宣传
C.清政府没有做战争准备工作D.近代中国的报刊行业尚未产生
3 . 下图是1894年刊登于《伦敦新闻画报》的漫画作品《日本小武士挑战中国巨人》。画面中,日本武士矮小、机警,正挑战强悍勇武的中国巨人,西方人则站在梯子上远远观望。以下对漫画理解准确的是(     
A.是研究古代中国漫画历史的第一手史料B.全面客观反映了当时中日两国实力对比
C.真实反映了当时作者对战争结果的预判D.侧面揭示了战争爆发时西方国家的立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战争既起,张之洞奏请派马队“驰赴天津,听候调遣”,并想以“外洋为助”。威海失守后,他建议将驻扎台湾的刘永福调来山东,保卫烟台。鉴于“海警日甚”,张之洞派六营军队到江北黄海一线,充实沿江沿海的防务。张之洞的行动是为了应对
A.第二次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
C.义和团运动D.八国联军侵华
2022-05-09更新 | 333次组卷 | 7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泰州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1894年7月11日《申报》发表《战必胜说》一文,从中国传统的战胜之道——天时、地利、人和来进行分析,认为日本东京地震是天心示警,此失天时;海口众多,处处可攻,此失地利;党派林立,人各一心,又失人和。而中国自仿行西法以来,“凡事皆一洗因循之习”,军队历练,民众同仇,所以对日本“尚何有惧哉?”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
A.备战充分B.知己知彼C.同仇敌忾D.盲目自信
6 . 如表是《申报》关于甲午战争消息的来源构成,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消息来源分类
自采事件当事人讲述,官府线人情报、朝廷谕旨、社会舆论
公开征求来自国内与国外,其中国外最多的是日本
转载(翻译)转载国内同行和国外报纸,其中香港与日本报纸是转载消息两大重要来源

A.自采消息肯定符合事实B.消息来源多且可以互相证实
C.外界消息的客观性最高D.政治立场不同影响事实描述
2022-02-21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明清时期中国与周边一些国家间形成一种称为宗藩关系的国家关系体系。一些周边国家向明清朝廷“纳贡称臣”,接受明清皇帝的册封。朝鲜、琉球、越南、缅甸等国都与中国形成了这样的关系。从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起,这种宗藩关系逐渐解体。这说明
A.中国的外交观念开始近代化B.远东国际关系日益趋向平等
C.中国东亚主导地位逐渐丧失D.旧藩属国近代国家意识觉醒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日军发布中文撰写的《开诚忠告十八省之豪杰》告示:“满清氏元(原)塞外之一蛮族,既非受命之德,又无功于中国,乘朱明之衰运,暴力劫夺……我国之所惩伐在满清朝廷,不在贵国人民也……卿等速起。”材料说明
①日军利用满汉民族矛盾进行挑拨     ②目的在于分化、减轻反日力量
③日军利用舆论力量鼓动民众反清     ④对当时中国人心理有一定了解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9 . 《申报》曾报道,"奉天为我圣祖神宗当日发祥之地,今虽势不能敌,岂可轻以尺寸与人”,还有旅顺、威海皆军事要地,因而“中国万不可允倭人割地之请”。与此报道相关的战争应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020-07-12更新 | 5563次组卷 | 52卷引用:第7-8题-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临考题号押题(江苏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