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01 道试题
1 . 1898年,直隶各地义和团运动兴起。直隶省府向有关州县调派军队进行震慑,劝谕义和团解散。各地方官对义和团的弹压审慎而有限,有少数地方官暗中对义和团采取庇护态度。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社会性质的变化B.中央权力的下移C.民族危机的加深D.八国联军的侵略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义和团运动期间“拳民”拟定了一份“和约”,部分内容如下:日本将台湾、德国将胶州、俄国将大连湾、英国将新安九龙交还中国;各国使臣来中国者,照乾隆时所定之例,不许进京;各国运来中国货物和运往外国者加倍收税。据此可知,这份“和约”反映了(     
A.清政府对列强的态度转向强硬B.《辛丑条约》签订后的社会现实
C.根植于阶级和时代的爱国情感D.中国社会各阶层共同的思想认识
2023-10-11更新 | 471次组卷 | 5卷引用:安徽省蚌埠市2023届高三四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中的刘坤一

刘坤一(18301902),字砚庄,湖南新宁人,晚清军事家、政治家,廪生出身,湘军宿将,清末重臣。刘坤一经历了咸丰、同治、光绪三朝,是晚清社会的重要人物,对晚清转型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影响深远。通过对其留存的相关史料进行研究,更能清楚地了解刘坤一和晚清社会。下表是研究刘坤一的部分相关史料。

下表

史料1《钦定剿平粤匪方略》编自道光三十年(1850)至同治五年(1866)奏报、上谕
史料2《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编自咸丰十一年(1861)至同治十三年(1874)
史料3《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编自光绪七年(1881)至光绪十年(1884)
史料4《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编自光绪元年(1875)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
史料5《请设铁路公司借款开办折》光绪二十一年(1895)
史料6《义和团档案史料》1959年出版
史料7《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1992年出版

——据《中国近代史料在近代史研究中的运用》等


(1)根据上表,结合刘坤一经历过的重大历史事件对史料进行分类整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刘坤一的社会形象加以阐释。
2023-10-11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等三县区)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1898年8月3日,大足人余栋臣发布《告示》:“自古夷狄之横,未有如今日者!”宣称“但戮洋人,非叛国家”,“惟就义民今日之幸(举),以剪国仇,以继圣教,以除民害,以洗沉冤。”这一观点(     
A.清晰认识了当时国内局势B.代表近代民族救亡新方向
C.完全阻碍了中国社会发展D.反映了中外民族矛盾尖锐
2023-10-11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七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5 . 1900年夏,南方一家著名报纸刊登文章指出,有许多城市的民众在茶坊、酒肆中聚集谈论,说北方省份的义和拳召集党羽为难各地的教堂、教士,多次与官兵对抗,“罪大恶极”,“无稽谢语层出不穷,闾巷不逞之徒复从而和之”。这反映出(     
A.晚清统治不得民心B.南方缺乏革命的氛围
C.民众关心时局变化D.媒体大都反对义和团
6 . 1900年6月,慈禧太后以光绪的名义向十一国宣战,当宣战诏书下至各地方时,铁路大臣盛宣怀下令各地电信局将此诏书扣押,只给各地督抚观看,并且电告各地督抚,不要服从此命令。刘坤一、张之洞等督抚则在策划“东南互保”,由此可知(     
A.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朝廷B.清政府面临严峻的统治危机
C.地方督抚摆脱了中央节制D.外交近代化取得了重大突破
2023-10-08更新 | 16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S7高质量发展联盟2024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7 . 1900年5月,总理新门大臣奕劻在奏折中将进入京师的义和团称为“外来奸民”。随即,慈禧太后下诏严惩违禁揭贴的“奸民”,甚至要“邻右同坐”,实行株连,这反映了当时的清政府(     
A.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B.寻求缓和与列强的关系
C.勾结列强镇压义和团运动D.民族抵抗意识丧失殆尽
8 .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法国政府极力维护来华天主教教士的保护权,曲意袒护教士教民,态度极为蛮横。后来,法国主动放弃了保教权,不再像以前那样动辄对中国进行威胁和勒索。法国态度变化的原因是(     
A.法国政府主动放弃了保教权B.中法之间的民教冲突减少
C.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列强气焰D.法国政府对华控制力下降
23-24高三上·全国·课前预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学术情境——时人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

义和团运动发生时,时人的记载大不相同。信奉义和团的刘以桐写道:(团民)“均自备口粮,毫无滋扰。”晚清大臣刚毅记载:“拳民出死力为国宣难,入京以来,秋毫无犯。”主剿义和团的劳乃宣写道:“其党焚杀劫掠,无所不至。”教民樊国果记载:(义和团)“劫掠焚杀,逾土匪。”


如何理解上述史料的解释?
2023-09-28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0讲晚清民初中国人民的抗争与国家出路的探索(课件帮)-超燃历史一轮课件帮好题帮(新教材)
10 . 义和团运动期间,有一份揭帖曾广泛流传。该揭帖内容有:“四海风云驾海潮,争权争教又争朝……生灵到底归何处?只见明灯路一条。”由此可知,义和团运动(     
A.指导思想并不明确B.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革命目标尚不清晰D.体现强烈的爱国情怀
2023-09-17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毓才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