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8课 辛亥革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国家是文明诞生的重要标志,国家统治是依赖政治制度实行的,政治制度不是一蹴而成的,政治制度建设都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材料二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以上均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民国成立后的二十年是一段令人愁丧的开始……中国的首要问题仍是新旧之间不能衔接……根据过去的经验,坐在龙椅上的人物虽以道德号召,要不是以出卖旁人为习惯的老手,即是一个被人愚弄终身的小儿……要不是有了这些原因,1911年的革命不可能如是侥幸成功。……军阀割据在这段时期内成为普遍现象。旧体制既已拆卸,新的尚未产生,只有私人军事力量可以在青黄不接之际维持短期团结。……如果军阀在历史上有任何贡献的话,那是在八十年外强侵略之后他们更增加了内部压力,于是强迫着中国的青年自行着手寻觅着一套救国方式。

——摘自黄仁宇《中国人历史》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朝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结合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二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分别指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旧体制“已拆卸”是指什么?“不能衔接”的新制度是指什么?新旧体制不能衔接导致中国当时出现了什么社会现象?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发展所反映的历史趋势。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始于战国,成于秦汉,取代了西周的奴隶制贵族政治一直延续到清代,成为中国历史的一个特点。其基本特征是国家把一切政治权力集中到皇帝和他统率的各级官僚机构手上,其演化过程是从秦汉的三公九卿制到唐以后的三省六部制,总的趋势是日益强化,日益僵化,也显现了循环往复式的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是战国时生产力发展和地主经济的需要,到明清时期,它却成了生产力与新生产关系发展的桎梏,而又无法与无力因时变更,终于被历史摈弃。

——摘编自宁可《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材料二   辛亥革命值得纪念和追忆,这一段历史注定要在中国政治制度建设和现代化建设史上留下许多有价值的经验和教训。辛亥革命后对国家政体的选择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标志,共和代议政体正式确立,尽管共和代议政体运行并不理想,袁世凯称帝,段祺瑞置民国元年的临时约法和国会于不顾等。其实早在民国成立伊始,梁启超就有一种不祥的预感:“我国由五千年之专制一跃而进于共和……旧信条横亘胸中,新信条未尝熏受,欲求新政体之圆满发达难矣”。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及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辛亥革命后中国实行新政体困难的原因。
2021-01-06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1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百年痛史,承载太多苦难彷徨……百年奋斗,铸就民族不屈性格;百年山河,意立不朽民族丰碑。”就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而言,辛亥革命所铸就的“民族丰碑”是
A.揭开了走向共和的历史篇章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持续发展
C.推翻了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D.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4 . 政治是妥协的艺术,政治妥协在人类政治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政治离不开妥协。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国别事例材料出处
英国在西方民主政治中,妥协是一种司空见惯的政治现象。它是暴力之外唯一有效解决冲突的手段,以妥协方式解决冲突是西方民主政治的基本价值取向,英国人便承袭了典型的妥协传统钱乘旦《“说”与“做”的悖论一英国议会选举与政党政治解析》
美国美国宪法是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根据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王希《原则与妥协》
法国法国大革命后的近百年,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及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王希《原则与妥协》
中国通过民族、政治和权力这三大妥协,辛亥革命以较小的代价和低程度的震,推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较为顺利地达到了“不流血而贯彩共和之目的”制度变革的目标。辛亥革命的妥协之所以成立,一方面是卷入革命的各种政治势力发挥了政治智慧,另一方面更是因为革命的共和底线确立及其大势所趋所逼。国家没有陷入民族战争、领土分裂的局面。薛恒《辛亥革命中的三大妥协及其历史遗产》
选取上述材料中的两个典型事件,以“政治妥协"为主题,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1-22高一下·湖南长沙·期中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从“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到“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这一变化突出反映辛亥革命(     
A.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B.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C.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D.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2022-07-23更新 | 264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近现代史03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有学者在谈到辛亥革命时说:“归根结底是时代变了,社会变了。变了的时代,变了的社会诉求,势必引起整个社会更大变化。它有欧美式坐标和现代化的成分,因此具有时代性和世界性。”该学者意在说明辛亥革命(     
A.揭开了反帝反封建斗争序幕
B.使中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C.是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D.具有了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
21-22高一下·贵州黔东南·期中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这说明
A.辫子问题是革命的重要标志B.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
C.政治变革推动民众习俗变化D.封建陋习开始丧失社会土壤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学者余英时曾说:“近代中国近百年来是以“变’:变革、变动、革命作为基本价值的,并不是像西方般有一个基本系统在那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希望,映衬并凸显了现实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国人因对现实不满而改良,复因对改良不满而革命,最后发展到希望‘举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据此可知
A.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趋同
B.五四运动推动近代民主革命的转变
C.先进中国人对国情的认识逐步加深
D.国共两党关系受制于社会性质变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1912年2月,《申报》刊载了一首《嘲旧神诗》:“汉宫不想汉衣裳,寂寞停梭债未偿。纵使巧机多织出,无如下界已西装。”诗中描述的现象反映了
A.政治革命推动习俗变化B.西装物美价廉适合国情
C.报刊舆论左右服饰变化D.传统服饰退出历史舞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是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儒家民本思想重新得到认同B.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C.民主与科学在中国得以实现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021-08-26更新 | 494次组卷 | 36卷引用:2015届河南省豫南九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