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8课 辛亥革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912年,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要求参议院迅速制定民国组织法,并将法制局局长宋教仁起草的《中华民国临时组织法(草案)》呈交参议院以资参考。然而参议院却将原案退回政府,并组成编辑委员会起草《临时约法》。3月8日,参议院通过《临时约法》;3月11日,孙中山正式颁布《临时约法》。这表明(     
A.民主共和的根基不牢固B.政党政治运作有法可据
C.分权制衡原则得到维护D.革命党人缺少政治权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熊秉坤1911-1913 年间撰文说是程正瀛打响辛亥武昌首义第一枪。程正瀛后来投靠了北洋军阀,1916年被革命党人沉入长江。1918年孙中山说是熊秉坤打响的第一枪,并得到熊秉坤本人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多篇回忆录佐证。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权威人物说法更可信B.主观意图影响事实认定
C.纪实文学更具真实性D.文献互证还原历史真实
3 .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同盟会内部在讨论临时政府体制问题时,孙中山说“内阁制乃平时不使元首当政治之冲,故以总理对国会负责,断非此非常时代所宜……”,宋教仁则“内审国情,外察大势,鉴于责任内阁之适于民国也,起而力争”。这表明当时(       
A.孙中山反对采取总统制B.同盟会内部一致认同内阁制
C.宋教仁主张实行内阁制D.同盟会试图限制袁世凯专权
2024-04-03更新 | 133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华大新高考联盟2024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4 . 辛亥革命武昌首义胜利后的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省纷纷宣布“独立”。民国成立后,各省自行铸造的铜圆、银圆大量进入市场流通。湖北、四川等多地发行了有“十八星”及“汉”字的钱币。下图为中华民国元年四川大汉军政府铸造的银币。它表明,辛亥革命前后(     

军政府造有“十八星”及“汉”四川银币
A.货币体系走向近代化B.革命排满一时成为风潮
C.地方政府自治权扩大D.军阀割据局面开始出现
2024-03-28更新 | 241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北省圆创联盟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月联合测评(一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时空观念是历史解释的前提。关于辛亥革命的学习,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才能形成完整合理的历史解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与农夫田父谈于树林之下,语以代议制度之善,及国会选举之不宜草率投票,则皆瞠目而不解。

——摘自1913年2月23日《独立周报》

材料二   阿Q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反动派杀害革命党人时,他去看热闹,回到未庄还手舞足蹈地向人们炫耀:“杀革命党,咳,好看好看。”

——鲁迅《阿Q正传》

材料三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辛亥革命先驱,提出并发展三民主义革命纲领,坚持统一战线政策,坚持艰苦奋斗精神,在民族复兴道路探索史上留下伟大遗产。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为中国共产党探索道路提供历史启示: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必须团结中国人民英勇奋斗,必须在长期奋斗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民族复兴道路探索史的起点是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革命派首次自觉地把握了民族复兴的历史主题,推动民族复兴的道路探索进程。辛亥革命是民族复兴道路探索史上一座重要里程碑。

——李坤睿《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探索》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及革命潜伏的危机。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探索经验。
2024-01-09更新 | 154次组卷 | 4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4 - 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湖北专用)
23-24高三上·湖北·期中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发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各学堂均改称学校;监督、堂长通称校长;废止小学读经课,实行初等小学的男女同校;废止奖励出身,各级学校毕业生均称为某校毕业生。上述举措体现了(     
A.国民政府全面改革教育体系的尝试B.民主共和思想推动了教育变革
C.民国创建后普通民众国民意识增强D.封建思想对教育改革束缚较大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茅海建认为,致使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是很多的。其一,明清以来的商业资本的发展,国家赋税的货币化,全国市场的形成,劳动力的流动,尤其是近代工商业与海外贸易的急速增长,表明了这个国家的经济结构正处于技术革命与制度演变的前夜。……其二,晚清的官场已经相当腐败,人民对政府没有信心,更没有好感。其三,晚清官员各派系之间的权力斗争过于激烈,政府内耗很大。第四,庚子之变后,晚清进入了“新政期”,1905年,清朝废除了科举考试,改设新式学堂。第五,中央财政已经枯竭。第六,由于中央财政没有钱,相关的事物只能交给各省去办,其中最重要且最花钱的是军队与教育。……如果各省各县对中央政府的态度发生变化,很容易出现麻烦。……

——茅海建《清朝是怎样灭亡的》

材料二   1924年,孙中山改组国民党,按照俄共的模式重新建党,任总理。《中国国民党总章》规定,总理在党内有最后决定权,既独裁权。与此同时,孙中山写下了《建国大纲》:建设之程序分为三期:一曰军政时期,二曰训政时期,三曰宪政时期。在军政时期,一切制度悉隶于军政之下。政府一面以兵力扫除国内之障碍,一面宣传主义以开化全国之人心,而促进国家之统一。在训政时期,政府当派曾经训练、考试合格之员,到各县协助人民筹备自治。……凡一省全数之县皆达完全自治者,则为宪政开始之期。国民代表会得选举省长,以为本省自治之监督。至于该省内国家行政,则省长受中央之指挥。

——根据搜狐新闻等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摘抄原文不得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的做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023-10-25更新 | 157次组卷 | 6卷引用:黄金卷03-【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湖北专用)
8 . 如表所示为对1912年2月发生的某一历史事件的描述。这一历史事件(     
1清政府外务部照会各国驻华公使馆,宣布清室已自动退位,希望各国承认中华民国政府为合法继位者
2清帝下诏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A.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统一B.表明袁世凯已窃取革命果实
C.标志着中华民国正式成立D.蕴含了《临时约法》的精神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关于武昌起义之时革命党领袖黄兴是否主张放弃武昌,有如下观点,由此可见(     
观点概况
黄兴主张放弃武昌辛亥革命后武昌起义功臣谭人凤回忆,黄兴不只是由于打了败仗,无颜再见同志,重要的是认为仍用现在的军队保卫武昌是不能取胜的,也不能坐待援军的到来,于是想放弃武昌
黄兴根本没有提出过放弃武昌主要依据是1912年9月28日上海《申报》整理发表了黄兴的演说词。汉阳失守后,他提出了严守武昌的主张
A.考辨史料真伪是历史研究的关键B.个人立场影响历史叙述
C.对历史事实的判断应持慎重态度D.亲历者自述更具可信度
10 . 如表是武昌起义爆发后上海报刊的有关报道,这说明(        
报刊主要内容
《神州日报》刊发社论,宣布“天佑我汉,胡运告终”
《民主报》刊发文章《长江上游之血水》,热烈欢呼革命的到来
《民铎报》连续刊发十篇题为《谈鄂)的文稿,积极响应革命
《申报》第一次报道武昌起义是在十月十二日,题目叫《革命党又事泄》
A.革命浪潮风起云涌B.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C.上海成为革命中心D.中华民国宣告成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