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8课 辛亥革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有两次大变局,其一是封建改而郡县,其二是专制改而共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代以降,皇权专制主义越来越走向强化,从汉到宋是皇权逐渐压倒相权的时代。北宋时候,皇权已经高度专制,明代以后则皇帝自兼丞相,合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为一,于是皇权专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秦代以后的两千年,中央集权程度也一步一步走向强化,行政区划本来是地方政府的施政区域,到了宋代以后,已转变为中央官员的施政分区,中央集权制此时也达到巅峰状态,因此元代以后,分裂局面已不再出现。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百代皆行秦政事”,秦始皇所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行政制度与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官僚制度紧密结合,三位一体,奠定了此后中国两千多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辛亥革命一举推翻专制王朝,建立共和政体,这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创举。但革命果实很快落入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手中。要完成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与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两大历史任务,仍然任重道远。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写《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代走出周制、确立秦制的主要制度措施,并分别指出元代“中央集权”和明代“皇权专制”强化的主要标志。
(2)据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走出秦制的历史贡献,并从“民族国家”和“人民权利”两个层面归纳近代中国所面临的历史任务。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百代皆行秦政事”谈谈你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近代中国为争取国家独立和政治民主化做了诸多努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近代中国并不是近代化的中国。在近代中国面前摆着两个问题:一、如何摆脱帝国主义的统治和压迫,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二、如何使中国近代化。这两个问题显然是密切相关的。因为落后,所以挨打;因为不断地挨打,所以更落后。这是一个恶性的循环。

——胡绳《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

材料二   中国民族主义是外部压力之下的应激反应,其动源是外国的侵略,指向却是向内,要消除国内旧政治势力,重新构建国家体系。孙中山在国民党改组以前,没有充分意识到外部侵略势力与内部顽固势力的关联性,表现为单纯的“排满”,导致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

——夏卫东《政治符号:辛亥革命与近代国共关系》

材料三   要在十分落后的社会基础上,战胜已经在中国居于统治地位的帝国主义势力,当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历史经验证明,只有这样做,才能改变中国所面临的恶性循环的命运。就是说,只有先争取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才能谈得到近代化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建设。

——胡绳《关于近代中国与世界的几个问题》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的主要诉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主要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指出辛亥革命为国家政治民主化作出的贡献,说明判断辛亥革命失败的依据。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改变“恶性循环命运”的标志。
2022-09-26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朝前期,外交事务由理藩院负责。理藩院是处理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也处理朝鲜、琉球等藩属国事务;与沙俄多次交涉,还处理对外事务。1842年后,通商口岸不断增多,外交事务频繁;1860年后,公使进驻北京,外国不以“藩属”地位跟清朝交涉,要求设立专门外交机构;1861年,总理衡门成立,外交机构近代化起步。1867年,清政府派遣驻外使节,蒲安臣使团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外交使团。清末,裁撤总理衙门,设外务部,职权专一,权居六部之上,在政府机构中地位突出,是中国外交正规化的转折点。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改革外交部,制定外交部官制和组织法,有力推动外交机构近代化。在外交人才选拔上,废除前清保举制,制订外交官任用章程,把兼通外语规定为录用必要条件,淘汰了清末传统型外交人员,创建了较为完善的外交人才培养体系。民国初期,外交部人才鼎盛,外交官素质相对较高,颜惠庆、顾维钧、王正廷等在近代中国外交史上都扮演过重要角色。

——《中国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与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外交事务变化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近代外交事务变革的原因。
2022-02-21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内江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粉碎了清王朝“天朝上国”的迷梦,天朝大厦摇摇欲坠,而最先发难的是中国最底层的农民,可以说是摧枯拉朽吧,但太平天国运动终究没有推翻清王朝,让这个腐朽的封建王朝继续苟延残喘。这场席卷大半个中国的革命运动,让我们见识了中国农民力量的强大,更让世人对农民有了深刻的认识,中国农民的诉求是什么?他们关注的切身利益是什么?他们可以推动中国社会与世界合拍吗?

——摘编自王国平《太平天国史论》

材料二   孙中山应该是推崇他的广东老乡洪秀全的,但很明显他的眼界比洪秀全要高远很多,自从上书李鸿章遭受冷落后,孙中山也毅然走上了革命道路。但他没有洪秀全那么得人心,应者无几,革命党人势单力薄,处处遇挫。然而孙中山却完成了洪秀全没有完成的伟业,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武昌起义时孙中山还在海外,回国后的孙中山很幼稚的认为革命已经成功,艰难地经营他的民主共和,但终归是昙花一现。

——摘编自郭世佑《晚清政治革命新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运动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眼界比洪秀全高明之处,并谈谈两场革命失败的共同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无疑是所有中国人心中的痛,虽然这场战争没有八国联军带来的记忆那么深刻,也没有甲午战争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但是,作为签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一场战争,鸦片战争的意义无疑十分重大,很多国人都认为清朝无论做什么都无法避免英吉利强盗的来袭,但是当我们翻开史料一   看,就会发现整个过程中双方的战意其实都不高,战争完全是可以避免的。

——摘编自《清朝能在禁绝鸦片的同时避免战争吗?》

材料二   洪秀全写了许多文章,如《幼学诗》《天父诗》等,在书中有如下一些言论:“我差尔主下凡做天王,他出一言是旨,是天命,尔们要遵守”,“只有媳错无爷错,只有人错无天错,只有臣错无主错”,“各王驾出……凡朝内军中大小官员兵士如不回避,冒冲仪仗者,斩首不留”。

——据《太平天国印书》

材料三   关于辛亥革命的爆发,有如下一些论述:清朝建立以来,反清活动在地下组织与秘密社会中保持着一定的活力,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正深深植根于这一传统中……西方的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及民族主义、民主共和思想成为中国革命的助推力。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   孙中山指出:经庚子“清廷之威信已扫地无余……国势危急,岌岌不可终日。有志之士,多起救国之思,而革命风潮自此萌芽矣”。孙中山认为,与两千年来的历代王朝相比,清廷仍然实行君主专制政体。王位争夺又是无情的斗争。要破这个怪圈,就必须以共和制取代君主制度。

——据《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无疑是所有中国人心中的痛”?
(2)根据材料二,概括太平天国宣扬的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造成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材料四,概括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建立后,孙中山为“维护共和”所做的努力。
6 . 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屡屡遭受列强的侵略,抗击外来侵略、实现救亡图存成为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主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今以来,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8月29日)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4月17日)

材料二   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以来,重用宦官,偏听偏信,政治腐败、经济腐败加上吏治腐败,使国运可危。李鸿章奉命创建海军,建设国防力量,虽学习西方之经验,但只学其表皮,未触实质。而慈禧太后竟将海军之大量军费挪用,作为修建三海及颐和园之用款。……自光绪十五年至甲午中日战争六年间(1889年~1894年),竟然只舰未添。原来清政府的海军位居亚洲第一,世界前列,此时已被日本超过……日本几乎所有主力舰船都已安装速射炮。

-----罗援《甲午战争惨败的十大教训》

材料三   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乎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恍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唐文权、桑兵;《戴季陶集》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出自于哪场战争中的哪个条约?19世纪中期另外一件与南京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这一事件有何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这场战争对中国造成的主要危害。
(3)请分别指出教材(课本)和材料三各是如何评价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的影响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性质及其最大的历史功绩。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材料一   辛亥革命部分研究成果表


作者标题
①朱荫贵《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2012年)
②问昕《辛亥革命与中国民主政治》(2012年)
③张翔等《辛亥革命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贡献分析——基于1895~1926年宏观经济数据统计分析》(2011年)
④关凤利《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历史贡献及其失败教训》(2012年)
⑤杨丽坤《论辛亥革命涤荡下的思想现代化》(2013年)

材料二   辛亥革命对社会转型的界标意义,明显超过……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不仅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

——沈渭滨《论辛亥革命与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兼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二中作者关于辛亥革命的观点。

(2)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项说明这一观点成立的理由。(要求:先分类,然后写出序号,再进行说明)

(3)指出作者提出这一观点的视角。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