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8课 辛亥革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1905年,清廷宣布废除科举制。令人惊讶的是,废除这样一种关联无数人切身利益的选官制度,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大的社会风波,而是能够较平稳的实施。这说明
A.新式学堂激增改变旧式价值观念B.清末新政有效满足民众利益诉求
C.近代中国国民权利意识尚未觉醒D.教育形式内容革新渐成社会共识
2021-04-22更新 | 508次组卷 | 16卷引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了不同的学西方、求变革的思想主张。下列主张与人物对应正确的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严复B.师夷长技以自强——康有为
C.兴民权,设议院——林则徐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孙中山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时期,夏商周三族融为一体,形成一个民族雏形——夏。西周后期,北方民族戎狄内迁,南方自称“蛮夷”的楚国强大起来,威胁诸夏,夏民族意识高涨,于是改族称为“华夏”,意为“大而华丽”,以区别夷狄的“野蛮”,“夷夏之辨”由此出现。到春秋中晚期,孔子作《春秋》以礼乐文化作为判别夷夏的最高标准。孔子还主张对周边民族采取怀柔政策,他的弟子就有来自夷狄地区的子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民族观成为中国传统民族观的基本主张。

——摘编自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中的开明分子发挥“夷夏之辨”中开放的一面,主张学习西方,为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提供了思想基础。19世纪末,维新派考证了“夷夏之辨”的本义,提出诸国平等的观念。梁启超是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他于1901年提出:“民族主义者……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我亦毋侵他族之自由”。1912年,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将“五族共和”“五族平等”确立为处理国内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五四运动后,中国人民开始将反帝与反封建结合起来,从而赋予了近代民族主义新的内涵。

——摘编自耿云志《近代思想史上的民族主义》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民族观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传统民族观相比,中国近代民族观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