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8课 辛亥革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带着世界主义的色彩。中国的都城有叙利亚人、阿拉伯人、波斯人、吐蕃人与安南人来定居;国子监亦即国立大学中,有这些国家的留学生,其中最热忱的是日本人。唐朝最具有自信及安全感的时候,对信教自由极端地保障。公元645年,高僧玄奘离中土16年之后由印度回国,皇帝李世民亲予接见。当日龙颜大悦,御前传旨,使玄奘有了各样的助手和各种方便,将梵文经典657件译为华文……波斯的马球在唐代流行,景教和摩尼教也由波斯传入中国

——整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孙中山在为中国未来的进步规划速度和方向时声称中国可以采用世界上最高级、最进步的政体。其理由首先是由于它固有的能力。它的文明远比雅利安族的文明古老,它的疆域辽阔,一个四川省比日本还大。它的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比俄国或美国都多,比所有的西欧国家人口加起来还多。第二个理由是,中国已经拥有一批贤能的领导人,他们有能力把欧洲最先进的制度移植到中国来。日本明治维新之时,只有少数的志士作为变革的原动力,在中国承认外国长处的人很多。孙中山断言,日本必须经历一个天然的进步过程,而中国有能力做到人力的进步

——摘自[]史扶林《二十世纪军政巨人百传》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唐太宗对外来文化的态度,扼要分析“世界主义色彩”对当时中国产生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孙中山认为中国可以“采用世界上最高级、最进步的政体”的理由,结合所学,简述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期间为之努力的具体表现。
2021-02-09更新 | 6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尖子生同步培优题典(统编版)-第18课辛亥革命
2 . 读图,回答问题。

(1)以中国走向近代民主为主题,将辛亥革命时期发生在如图中A、B、C三地的大事做出关联。
(2)结合地图及所学,简要归纳中华民国成立的基础。
2021-11-11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同步课堂好题精炼(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辛亥革命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   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

材料一   陈天华(1875-1905年),湖南新化县人。陈天华十五岁开始读书,考入提倡新学的新化学堂后,“慨然欲任天下事”,此后,赴日本留学,逐步走上民主革命的道路。陈天华呼吁全国人民“效命疆场”,保卫祖国,感慨当时国家“主权丢矣,利权去矣”,认为只有反帝才能维护近代中国的独立。他历数封建专制的弊端,依据近代西方民权理论,指出“专制之为祸烈矣”,惟有民权制度才能立国。陈天华认为各民族都是“同等之国民”,不应有等级之分,“鄙人以排满也,非如倡复仇论者所云,仍为政治问题也”。他的“只有讲革命独立,不能讲勤王”的主张,就是认为只有革帝国主义和清王朝的命,中国才能获得独立。

——摘编自肖万源《陈天华思想研究》

材料二   孙中山在为《民报》所写的复刊词中说:“余维默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旧民族、日民权、日民生。”这是他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三民主义学说,孙中山的早期三民主义学说在当时的中国是一种最进步的思想体系,“民族”、“民权”、“民生”这三大问题的提出,帮助人们从千头万绪的复杂社会现象中抓住了要点。在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摘编自金冲及:《辛亥革命研究》

材料三 清末新政是晚清王朝从1901-1911年所进行的十年改革。其内容如下

主要内容主要措施
教育1901年,开始兴办新式学堂并继续派遣留学生。1904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1906年,废除科举制。
军事1903年,设练兵处。全国编练新军36镇,凡45万人。
经济提倡和奖励实业。1903年设立商部。1906年,成立农工商部。
政治裁汰冗官冗衙。1906年,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1911年,组建内阁(皇族内阁)。

材料四   “接受新知识的青年,成为推翻清朝统治的先锋”。“当辛亥革命一声枪响,新军成为推翻清王朝的主要力量”。

——刘统《火种——寻找中国复兴之路》

主题二   辛亥革命的作用

材料五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临时大总统得制定官制、官规,但须提交参议院议决。

实行责任内阁制,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临时大总统受参议院弹劾后,由最高法院全院审判官互选九人组织特别法庭审判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

材料六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辛亥革命前觉得只要把命制推翻便可以天下太平,革命以后,经过多少挫折,自己所追求的民主还是那么遥远,于是慢慢从痛苦的经验中,发现此路不通,这不仅是一个人的经验,在革命队伍中是不缺少这样的人的。

——摘自林伯渠:《证再三十年》,延安《解放日报》,1941年10月10日

材料七 辛亥革命既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峰,又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一定基础。不否定皇帝专制,就难以得到辛亥革命后的大幅进步,就难以发生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就不会有中国共产党在艰难中诞生、发展和壮大,就不会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就不会有现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甚至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如辛亥革命反帝不彻底、辛亥革命未能成功地发动和解决农民的问题,都对后来的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启示。

——摘编自张海鹏《怎么看待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陈天华的民主革命思想及其产生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三,概括清末新政特点。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分析清末新政的影响。
(4)依据材料五,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采取哪些措施限制临时大总统的权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目的。
(5)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的早期三民主义学说在当时的中国为什么是“一种最进步的思想体系”。
(6)根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7)根据材料七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辛亥革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一定基础”的理解。
2023-09-07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18·纲要上第18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重大事件
1840—1842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战后,先后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856—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1871年俄国出兵侵占中国伊犁地区
1874年日本出兵侵犯中国台湾南部地区
1883—1885年法国发动侵略越南和中国的中法战争
1888—1889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西藏战争
1894—1895年日本发动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台湾军民开展反割台斗争
19世纪90年代列强加紧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国出现“瓜分危机”
1900—1901年英、美等组织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19世纪40-90年代列强侵华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列强侵华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