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8课 辛亥革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1911年12月24日,南北和谈一度陷入僵局,《神州日报》发表了名为《倒行逆施》的漫画(如图所示):袖口处绘有铁血十八星旗的一人持枪发射,枪口喷发的火焰却被倒立的猿猴用后腿所执水壶的水浇灭。此漫画反映出(     
A.君主立宪势力非常强大B.辛亥革命群众基础广泛
C.中国民主政治道路艰难D.阶级矛盾仍是主要矛盾
3 . 1911年12月24日,南北和谈一度陷入僵局,《神州日报》发表了名为《倒行逆施》的漫画(如图所示):袖口处绘有铁血十八星旗的一人持枪发射,枪口喷发的火焰却被倒立的猿猴用后腿所执水壶的水浇灭。此漫画反映出(     
A.君主立宪势力非常强大B.中国民主政治道路艰难
C.辛亥革命群众基础广泛D.阶级矛盾仍是主要矛盾
4 . 关于辛亥革命的发生,部分学者提出了下列观点。由此可见(     
学者观点
张鸣辛亥革命是由偶然因素促成的,是一场意外。以后来的历史看,立宪的变革,就是非革命的变革对中国显然更好
姜义华辛亥革命的真正动力,其实是作为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精髓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天下国家责任伦理
杨银权科举制的废除与辛亥革命的发生有着必然的内在关系
沈渭滨晚清近50年的“自改革”,特别是最后十年“渐进的改革”,为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A.偶然因素决定着历史事物发展的方向B.历史评述并没有客观标准
C.时代与研究者的立场影响着历史解释D.历史事实存在着多元解释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清帝退位诏书中曾写到:“……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这份诏书(       
A.为民国疆域继承提供文字依据B.体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征
C.意在挑拨南北领导人合作关系D.标志着封建势力退出历史舞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章太炎曾是鼓吹“排满”最激烈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但他于武昌起义当日即致书满族留日学生,对自己昔日过激的言论深表歉意,同时表示清廷被推翻之后,“君等满族,亦是中国人民,农商之业,任所欲为,选举之权,一切平等,优游共和政体之中,其乐何似?”。章太炎民族观的转变(     
A.消除了满汉民族的隔阂B.适应了革命斗争的需要
C.引发了武装起义的浪潮D.反映了民族意识的萌发
2023-05-24更新 | 675次组卷 | 10卷引用:广东省六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7 . 1908—1911年间,《南洋总汇新报》关于反对革命的社论有14篇,讨论国会宪政的来稿约为74篇,主张立党救国的论说约21篇,三大类的文字占据了该报的大部分篇幅。辛亥革命爆发后,《南洋总汇新报》开始讨论清政府政策的挫败之处,认为清政府的灭亡,“无他焉,民心尽去,大局随即而瓦解”。由此可见《南洋总汇新报》(        )
A.深受政治局势变化的影响B.支持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
C.对清政府的统治悲观失望D.助力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2022-11-27更新 | 218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阳江市四校2023届高三11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8 . 1903年,邹容的《革命军》“出版不及一月,数千册销行殆尽”。1911年,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不少立宪派认识到清王朝无诚意立宪,从此与清廷离心。武昌起义后的两个月内,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这表明当时
A.民主革命是大势所趋B.革命主体力量发生了改变
C.清王朝中央权威式微D.国民思想文化实现了革新
9 . 1911年11月7日,上海《民立报》刊登“北京专电:北京已为大汉光复,清帝藏匿使馆”,11月29日又刊登“北京专电:袁世凯已被侠士刺死”,还配发短评《汉奸之末路》。这说明当时
A.舆论为革命制造有利因素B.民主共和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C.清王朝统治面临土崩瓦解D.报刊报道的事件都未加以求证
10 . 19世纪末,“实业救国”、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等相继兴起。这表明国人
A.已经开始联合反侵略斗争B.民族意识的觉醒
C.拯救民族危亡方式已一致D.武装反清成共识
2020-08-31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