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8课 辛亥革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代与个人

19世纪后半期,在西方入侵的影响下,中国开始启动早期现代化进程。在这一社会转型时期,作为一个独特的知识分子群体——留学生在本国后发外生型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国近代留学生与中国早期现代化呈现出一种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

代表人物历史地位留学经历
容闳“中国留学生之父“自幼在香港美国人办的马礼逊学校念书。1847年,在美国东北部的新英格兰读中学,并于1854年毕业于耶鲁大学,成为中国留学美国的第一人。1872年,容闭带领120名幼童赴美学习,这是中国最早的一批公费留学生
詹天佑“中国铁路之父”12岁留学美国,1878年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修铁路工程,是中国近代铁路工程专家,首位铁路总工程师。20世纪初,詹天佑因创设“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而震惊中外
孙中山“中华民国国父”1879年入读美国夏威夷伊奥拉尼学校,1882年毕业后就读于美国公理会的奥阿厚书院。1886年进入广州博济医院学医,1887年转学香港西医书院,1892年毕业。毕业后,孙中山先后在澳门、广州行医。后来,弃医从文,走上民主革命的道路

——据李喜所《百年留学潮与中国现代化》


依据材料信息,从“时代与个人”关系的角度,解读近代中国留学青年对现代化的探索之路。(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4-02-03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辛亥革命的得与失为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某学校历史兴趣小组围绕着“辛亥革命的得与失”进行了深刻的研讨。

材料一   

材料二   辛亥革命时期的国民政治心理

派别(阶层)主张或表现
资产阶级革命派废灭鞑虏清朝,光复中华祖国,建立汉人民族的国家
资产阶级立宪派要求撤销皇族内阁,领导四川保路运动
农民阶级宣传反清复明,掀起抗捐抗租斗争
城市市民阶级听说革命党人很文明,光复一个地方,就保护一个地方
地方新军力量组织反清团体,成为清王朝的掘墓人

——据高文浩《“反满”情结的局限与辛亥革命的成败》

(1)从研究辛亥革命的角度,说明材料一的史料价值。
(2)材料二与我们研究的问题有何关联?请简要说明。
2023-12-08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圣泽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保路运动

材料一   19115月,清政府将已收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随即与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订立借款合同,四国银行团享有这两段铁路的修筑权和继续投资的优先权,激起粤、鄂、湘、川等省人民的强烈愤慨,引发保路运动。

1910年,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逼迫清政府订立借款修路合同。191159日,清政府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清政府收回了路权,但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投入的民间资本,因此招致四川各阶层的广泛反对,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注:第一段文字为教科书正文内容,第二段文字为“历史纵横”栏目内容。)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1911年,政府与四国(英美德法)银行团签订一笔一千万英镑贷款的借约,作为开发满洲和币制改革之用,另外,还举借六百万英镑贷款作为建设粤汉铁路之用。前者用来实现1910年已计划好的币制改革,后者是为了把私人建设或发展的铁路收归国有。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材料三   铁路干线“国有”政策,从根本上说是四国银行团逼出来的。正如盛宣怀所言:“查四国借款合同不能消灭,所以提议铁路国有,如铁路不为国有,则借款合同万不能签字,是铁路国有之举,其原动力实在于借款之关系。”

——夏良才《国际银行和辛亥革命》

(1)指出材料一中两段文字对保路运动叙述的差别。
(2)综合材料信息,就保路运动的原因作出你的叙述。
2023-07-09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武昌起义之后,“皇族内阁”提交辞呈,清政府批准,并宣布“袁世凯著授为内阁总理大臣”。资政院以《宪法重要信条》为据,要求摄政王收回上谕,等候选举结果,随后资政院以无记名.投票公选总理大臣,袁世凯得票最多,摄政王再次发布任命上谕。资政院的要求及其结果
A.反映资政院掌握人事任免权B.表明清末政治运行完全紊乱
C.有利于维护宪政的程序正义D.显示袁世凯篡权已成为必然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于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宣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大中华民国。子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摘编自《清帝退位诏书》

材料二   近年来,不少学者对其进行了多角度的考证与解读,注重发掘退位诏书的政治内涵与宪法价值。有学者认为“以《清帝逊位诏书》为代表的中国传王制的改良主义这份优良遗产,无疑也一并融入到了现代中国的宪法精神之中”,《清帝逊位诏书》不营为一种中国版的“‘光荣革命’。”从某种意义上体现着“中华人民”的政治智慧。

——摘编自高全喜《作为“光荣革命”的辛亥革命一重新诠释《清帝退位诏书〉》


(1)根据材料一,从史料类型角度说明《清帝退位诏书》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清帝退位诏书》中提取信息,说明其是一种“光荣革命”。
2021-09-08更新 | 16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据后人研究,这一时期的党派有312个,其中以北京和上海为最多,而且“几乎所有的西方政党类型都可在中国找到”。……这些党派提出的政纲最多者为“振兴实业”与“普及教育”。“这一时期”是指
A.维新变法时期B.“预备立宪”时期
C.中华民国初年D.新文化运动时期
7 . 武昌起义发生后12天,湖南、陕西两省首起响应,当月内宣布独立的还有江西、山西和云南,这5个省的独立集中地发生在9天之内。这表明
A.革命内部潜伏巨大危机
B.清王朝的统治已被推翻
C.全国性武装暴动提上日程
D.武昌起义带来了示范效应
8 . “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穿越时空,轻拂史尘,我们不难发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美国“1787年宪法”具有的共同点是:
①都是民主与封建专制斗争的结果
②都使本国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③都是工业近代化的产物
④都深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A.④B.①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9 . 下列历史事件不是发生在长江流域的(     
A.南昌起义B.武昌起义C.秋收起义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