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8课 辛亥革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下侧选举结果揭晓于1911年12月29日,当日17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举行会议选举孙文(孙中山)为
A.中国同盟会总理B.大清帝国内阁总理大臣
C.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D.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长
2022-03-14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1912年2月,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了《中华民国国歌》:“亚东开发中华早缉美追欧,旧邦改造。飘扬五色旗,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问题
(1)“亚东开发中华早”说明了一个事实,中华民国在亚洲的地位?
(2)“缉美追欧”说明了中华民国的体制特征?
(3)“旧邦改造”,事实证明中华民国的建立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试举两例证明?
(4)中华民国当初“锦绣河山普照”、“世界和平永保”的愿望最终实现否?直接原因是什么?
2020-05-12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上海师大附中2009-201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这里的“创举”是指
A.辛亥革命爆发B.清朝统治覆灭
C.中华民国成立D.颁布首部宪法
4 . 民国初年,政府曾发布了剪发辫、禁缠足、易服饰等一系列革除“旧染污俗”的政务,其主要目的是
A.提高新政权的地位
B.改造社会巩固政权
C.表明与前政权的不同
D.诠释新政权的革命性
2019-11-02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最后的懿旨

前因民军起义,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睽隔,彼此相持,商辍於涂,士露於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於前,北方诸将,亦主张於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立宪共和国体。


问题:
(1)“民军起事”是指什么事件?
(2)“皇帝”是谁?
(3)该材料公开发表于哪—天?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促成皇帝“将统浪权公之全国”的原因有哪些?
2019-10-23更新 | 21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历史试题
16-17高二上·上海浦东新·期末
名校
6 . “北京天安门已经成为中国的—个象征。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它是一个特殊的见证者。” 但它没有见证的是:
A.1900年西方列强的野蛮B.1912年中华民国的成立典礼
C.1919年中国人民的觉醒D.1949年共和国的成立典礼
2019-10-23更新 | 113次组卷 | 3卷引用: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历史试题
7 . “此时正是我们中国用德先生的意思废了君主第八年的开始,所以我要写出本志得罪社会的原由,布告天下。”(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此书写于
A.1912年
B.1915年
C.1919年
D.1921年
2019-10-22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杨浦区上海理工大学附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选修)试题
8 . “此次革命,是光复汉族,建立共和政府,无如虏廷仍未觉悟,派兵来鄂,与民军为难,我辈宜先驱逐在汉口之敌,收复北京,以完成革命之志。”文中的“革命”是指:
A.义和团运动
B.武昌起义
C.二次革命
D.护国运动
2019-08-24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嘉定区封浜高中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末历史试题
9 . 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如用民国纪年应该是
A.民国7年
B.民国8年
C.民国9年
D.民国10年
2019-08-16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虹口区北虹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及其资产阶级革命党人通过一部法律文件对新的政治体制进行了设计,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该法律文件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资政新篇》
C.《天朝田亩制度》
D.《辛丑条约》
2017-10-02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金山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合格)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