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8课 辛亥革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适于时代,追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材料二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材料三 民国成立后的二十年是一段令人愁丧的开始……中国的首要问题仍是新旧之间不能衔接……根据过去的经验,坐在龙椅上的人物虽以道德号召,要不是以出卖旁人为习惯的老手,即是一个被人愚弄终身的小儿……要不是有了这些原因,1911年的革命不可能如是侥幸成功。……军阀割据在这段时期内成为普遍现象。旧体制既已拆卸,新的尚未产生,只有私人军事力量可以在青黄不接之际维持短期团结。……如果军阀在历史上有任何贡献的话,那是在八十年外强侵略之后他们更增加了内部压力,于是强迫着中国的青年自行着手寻觅着一套救国方式。

——以上均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
(2)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二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3)材料三中旧体制“已拆卸”是指什么?“不能衔接”的新制度是指什么?新旧体制不能衔接导致中国当时出现了什么社会现象?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发展所反映的历史趋势。
2023-02-10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政治民主化是近代历史发展的趋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宪政制度能够在英国产生有赖于英国传统习惯和中世纪分封制度中有丰富妥协因素……克伦威尔在内战后借助议会军建立起来的专制统治使得英国人充分认识到,通过圣洁的革命建立起来的专制统治比传统君主制度危害更大。

——王从圣《各国民主制度的建立途径》

材料二   美国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制,国会与总统领导的政府各自分立,由选民分别选出。总统只对人民负责,不向国会负责,国会没有要求政府辞职的权力,也没有将总统免职的权力;国会不向总统负责,总统也没有解散国会的权力。国会与总统彼此独立,没有相互依存关系,更没有从属关系。

——摘编自任航《代议制的美国模式论析》

材料三   《临时约法》的失败固然是由于当时的中国社会政治环境所造成,但其本身存在的严重缺陷,乃是导致其失败的根本原因。由于《临时约法》的制定在形式上就缺乏代表性,所以在内容上很难反映各阶层意见,其内容虽然是先进的,但从其形式来看,科学性、民主性均有所欠缺,宪政在一个国家的确立,往往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尤其是像中国这样一个几千年专制的国家。

——音正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缺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国建立宪政制度的有利条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的标志。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代议制的主要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未能在中国实现宪政的原因。
3 .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演进的趋势,也是人们认识历史的重要视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谓古代中国的“现代化”,就是指造就中华帝国的那套“理性设计”,主要包括郡县制、法典化控制以及文官制度等……若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形态往后看,则春秋战国以至于帝国时代,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张树平《“理性政治知识”与中国古代政治的“现代化”》
材料二、 在现代化的每个阶段中,只能解决一个或者两个当前的主要任务……许多阶段连贯起来,逐步地解决了阻碍中国现代化的各种障碍,构成了中国现代化前进的历史运动。
——戴逸《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新纪元》
(1)结合所学知识,以郡县制为例概述从宗周时代到秦朝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并据此指出材料一中“现代化”的内涵。
(2)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史实论证材料三的观点。(要求:观点理解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准确。)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有学者在谈到辛亥革命时说:“归根结底是时代变了,社会变了。变了的时代,变了的社会诉求,势必引起整个社会更大变化。它有欧美式坐标和现代化的成分,因此具有时代性和世界性。”该学者意在说明辛亥革命(     
A.揭开了反帝反封建斗争序幕
B.使中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C.是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D.具有了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更是我国社会变化最大的历史时期;其历史演进的基本线索,史学界争鸣颇多,以下为几种主要的观点

观点代表学者主要内容
“新陈代谢论”陈旭麓认为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变革与反变革、反复推进的时代。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1927年大革命推翻北洋军阀政府和1949年共产党领导革命推翻国民党,这三次革命高潮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历程。
“民族运动说”章开沅强调近代中国人民反帝斗争比反封建斗争更为重要。“近代中国的民族运动,是一种兼具民族独立和社会革新双重要求的混合型运动……是近代中国客观存在的发展整体态势。”
“沉沦、上升论”张海鹏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像一个元宝形,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近代中国这个沉沦到谷底,然后上升的过程,体现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规律。

——整理自章开沅《民族运动与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以上任意一种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肯定观点并论证其合理性,也可以否定、补充、修改观点,提出并论证自己的观点。理由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论证合理)
2022-05-23更新 | 500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源曾多次引用以往“以夷制夷”之典故,说:“以彼长技御彼长技,此自古以夷攻夷之上策。”他受林则徐“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极坚”思想的启发,首先提出了“师敌之长技以制敌”的口号。林则徐将《四洲志》手稿全盘交付魏源,嘱其撰辑《海国图志》。魏源在辑录引用外国史地书籍时…专门辑录涉及各国间矛盾的内容。他认为既然各国公然承认有“不能齐心会合之大害”,则我国利用其矛盾,倡“以夷制夷”,亦是自然之事。

——摘编自陈先初、胡慧娥《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再探》

材料二   陈独秀指出:辛亥革命以来之所以屡屡失败,“其原因之小部分,则为三次革命,皆虎头蛇尾,未能充分以鲜血洗净旧污;其大部分,则为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诸端,莫不黑幕层张,垢污深积,并此虎头蛇尾之革命而未有焉。此单独政治革命所以于吾之社会,不生若何变化,不收若何效果也”。

——摘编自张宝明主编《〈新青年〉百年典藏》


(1)根据材料一,指出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来源,结合所学,说明“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辛亥革命未能完成的历史任务。概括陈独秀对“辛亥革命以来之所以屡屡失败”原因的认识,从思想文化层面指出陈独秀为继续推动革命所做的努力。
2022-05-14更新 | 236次组卷 | 4卷引用:2022届新高考历史预测卷(浙江专版)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10,中国人的思想和政府体制由于受到外国的影响,已经起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的新旧名流,从高官到旧绅士、从工商业界到学生界,改变了语言和思想内涵,些机构以至于主要传媒也借此表达思想。在体制方面按照外国模式,改变了中国长期以来的政府组织,政变了形成国家和社会的法律与制度。《辛丑条约》签订以后,很多有识之士对1895年广州起义的失败扼腕叹息,叹其“事之不成”。这些变化都是革命性的。

——整理自[]任达《新政革命与日本(中国,1898-1912)》

材料二辛亥革命一声炮响,不仅赶跑了清朝皇帝,还使中国绵延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永绝,1912年到1917,其间虽经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但并没有使民国中断,一个仅当了83天皇帝,而另一个仅12天就迅速收场,之后再无人敢问津帝制。没有了皇帝,帝国主义在中国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工具,在中国也无法建立起稳定统治。中国工农红军成立后,穿梭于各军阀控制的交界处,如鱼得水。

——摘编自方志钦《辛亥革命彻底革了封建帝制的命》


(1)根据材料一,指出辛亥革命爆发的有利条件。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交革命后中国社会在政治方面的变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1911年12月5日,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向英国政府报告:“中国所有口岸的海关税收现已完全置于海关税务司的控制下,供偿付和赔偿之用。”27日,英国第3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安格联说:“各地革命政府都已确认自己的义务,把关税全部汇解总税务司账内,清政府也把北方各口岸税收交给税务司管理。”这表明(     
A.辛亥革命取得了英国政府支持B.英国意图维持在华的独霸地位
C.关税主权成为列强争夺的焦点D.政局变化未触动英国在华利益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学者余英时曾说:“近代中国近百年来是以“变’:变革、变动、革命作为基本价值的,并不是像西方般有一个基本系统在那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希望,映衬并凸显了现实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国人因对现实不满而改良,复因对改良不满而革命,最后发展到希望‘举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据此可知
A.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趋同
B.五四运动推动近代民主革命的转变
C.先进中国人对国情的认识逐步加深
D.国共两党关系受制于社会性质变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辛亥革命后的十多年间,各种“主义”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各阶级、各阶层的代表人物纷纷登台亮相;各类报刊的头版头条充斥着各色各样的政纲、政论和宣言;过去被政府严禁的政党组织,这时竞相宣告成立。辛亥革命后出现的这些变化
A.体现出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中西文化的碰撞
B.有利于国民的民主精神和公民意识的形成
C.标志着中国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开始觉醒
D.推动了清末民初社会风俗习惯的根本变革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