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8课 辛亥革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时空观念是历史解释的前提。关于辛亥革命的学习,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才能形成完整合理的历史解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与农夫田父谈于树林之下,语以代议制度之善,及国会选举之不宜草率投票,则皆瞠目而不解。

——摘自1913年2月23日《独立周报》

材料二   阿Q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反动派杀害革命党人时,他去看热闹,回到未庄还手舞足蹈地向人们炫耀:“杀革命党,咳,好看好看。”

——鲁迅《阿Q正传》

材料三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辛亥革命先驱,提出并发展三民主义革命纲领,坚持统一战线政策,坚持艰苦奋斗精神,在民族复兴道路探索史上留下伟大遗产。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为中国共产党探索道路提供历史启示: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必须团结中国人民英勇奋斗,必须在长期奋斗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民族复兴道路探索史的起点是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革命派首次自觉地把握了民族复兴的历史主题,推动民族复兴的道路探索进程。辛亥革命是民族复兴道路探索史上一座重要里程碑。

——李坤睿《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探索》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及革命潜伏的危机。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探索经验。
2024-01-09更新 | 148次组卷 | 4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十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国家始终是以变体的家长制形态出现的,也就是“家天下”的变体。当时由于小农经济无法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国家的权力机构往往并不深入到乡村社会,而是止于县政;在乡村社会通过“家国同构”的社会组织,利用乡村自治组织力量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农民对“家”的认同自然而然地延伸为对“国家”的认同。因此,治国和治家的规则是通用的,“三纲五常”既界定了个人与家庭的关系,又规范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而专制皇权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因而往往借助乡村社会内生的伦理教化来实现在乡村的统治,而不仅仅是借助“横暴的权力”。

——摘编自任剑萍《对中国古代“家国同构”之探析》

材料二 “国家观”是一个意识形态层面的概念,可以理解为民众、统治阶级对国家的认识与归属感。鸦片战争前对于国人来说,并没有一个完整成型的“国家观”概念。近代以来,战争敲开了禁闭已久的国门,也带来了新思想、新理论,国人的近代国家观念开始逐渐萌发并传播。有识之士并没有沉浸在国将不国的悲痛中,而是积极唤醒国人。梁启超在《时务报》中表述了自己的民权和主权意识,在国际交往中中国官员也开始接受并运用“国家主权平等原则”这一国际法内容。1898—1912年是清政府大厦终倾、中华民国日出东方的时期,是近代化的新型国家在废墟上建立的时期。随着中华民国建立,新生政权以法律形式规定了中国的疆界,明确了国家主权,意味着我国在形式上已经转变为一个近代国家。

——摘编自秦磊《中国近代国家观的形成与发展:1898—1912》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政治统治的基本特点,并分析形成上述特点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国家观念形成的背景,并简析其影响。
3 .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基本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废除了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最高权力…….是革命党人将权力关进牢笼的一次勇敢的、大胆的尝试。

——杨天石《帝制的终结》

材料二   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新中国成立后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实行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材料三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擅自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为非法权力。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征税,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凡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招募或维持常备军。

——摘编自1689年《权利法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临时约法》颁布的目的,并说明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初期形成的富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度。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缔造的“新的体制”是什么,回答“国家的权力中心”发生了怎样的转移?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1年10月,迫于形势,清政府委任袁世凯组织责任内阁,清政府的军政大权都落到袁世凯手中。袁世凯命北洋军队攻陷汉口后,通过英国公使向武昌军政府提出议和……武昌起义后,同盟会处于十分涣散的境地,成分非常复杂,立宪党人和旧官僚害怕革命的发展会危及自己的利益,很多人把推翻帝制的希望寄托在袁世凯身上。孙中山在当选为临时大总统时,致电袁世凯,表示“虚位以待”。帝国主义列强一面派军舰开赴武汉,一面物色新的代理人。他们把目光投向袁世凯,不断制造政局“非袁不可收拾”的舆论。

材料二   南京临时政府根据“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宣布人民享有选举、参政等各种权利;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奖励海外华侨在国内投资;提倡“自由平等博爱为纲”的公民道德,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禁止蓄辫、缠足和赌博等陋习。

——两则材料均摘编自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I:政治文明的历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法治取代人治、民主代替专制是历史发展的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公元前8世纪,希腊开始进入城邦时代。城邦的诞生不仅为法律开辟了广阔的用武之地,而且也为人们的思想观念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空间。希腊人崇尚法律观念、维护法律权威的观念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观念就诞生在这个自由的精神世界之中。

——《浅谈从古希腊到现代西方法治理念的转变》

材料二 下图是明清故宫建于北京城的中央。以南北为中轴线,坐北朝南,充分体现了皇权至上的封建统治思想。在宫城外是皇城,皇城外又有北京城,城城包围,显示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外朝建筑高大森严,显示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内廷建筑则庭院错落,自成体系,富于情趣。前朝后寝,分工明确,不得随便逾越,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等级分明、内外有别的伦理观念。


材料四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将成为至为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人的治国理念。在这一治国理念下,古希腊建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在中国该制度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当时要建立的“至为完美的国家”是什么样的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当时的中国,不能建立起“至为完美的国家”的原因。
2021-10-11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阿勒泰地区第二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1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重大事件
1840—1842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战后,先后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856—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1871年俄国出兵侵占中国伊犁地区
1874年日本出兵侵犯中国台湾南部地区
1883—1885年法国发动侵略越南和中国的中法战争
1888—1889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西藏战争
1894—1895年日本发动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台湾军民开展反割台斗争
19世纪90年代列强加紧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国出现“瓜分危机”
1900—1901年英、美等组织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19世纪40-90年代列强侵华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列强侵华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