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8课 辛亥革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10,中国人的思想和政府体制由于受到外国的影响,已经起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的新旧名流,从高官到旧绅士、从工商业界到学生界,改变了语言和思想内涵,些机构以至于主要传媒也借此表达思想。在体制方面按照外国模式,改变了中国长期以来的政府组织,政变了形成国家和社会的法律与制度。《辛丑条约》签订以后,很多有识之士对1895年广州起义的失败扼腕叹息,叹其“事之不成”。这些变化都是革命性的。

——整理自[]任达《新政革命与日本(中国,1898-1912)》

材料二辛亥革命一声炮响,不仅赶跑了清朝皇帝,还使中国绵延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永绝,1912年到1917,其间虽经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但并没有使民国中断,一个仅当了83天皇帝,而另一个仅12天就迅速收场,之后再无人敢问津帝制。没有了皇帝,帝国主义在中国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工具,在中国也无法建立起稳定统治。中国工农红军成立后,穿梭于各军阀控制的交界处,如鱼得水。

——摘编自方志钦《辛亥革命彻底革了封建帝制的命》


(1)根据材料一,指出辛亥革命爆发的有利条件。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交革命后中国社会在政治方面的变化。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近代反侵略的进程中,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勇抗争,努力地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鼓舞了全国人民反帝爱国的伟大斗志。在国家安危、民族存亡的历史关头,中国人民表现出了“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前仆后继、救亡图存”的反抗精神,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也正是中国人民怀着深厚的忧患意识,发扬自强不息、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经过一个多世纪艰苦卓绝的斗争,才有最终百年国耻的洗雪。

——宋凌迁《近代反侵略进程中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材料二   甲午战后,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梁启超)。戊戌政变后,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或脱胎于洋务运动,或警醒于民族危机,使中国人看到了群体的形式和力量,为广开民智而介绍了西方的科学知识.这些知识在近代中国转化为政治力量。新式知识分子是“中等社会”最进步的部分,但他们的思想、观念并不是直接从中国社会里直接孕育处理的,而是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理论,这与他们所代表的社会之间有着某种程度的脱节。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反动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虽然它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激励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而更加勇敢地奋斗。

——摘编自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民族精神的内涵。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近代中国人为救亡图存、实现民族复兴所做出的努力。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背景。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的进步性和历史局限性。
2021-12-15更新 | 286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华侨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许象枢说,泰西有君主、民主和君民共主三种不同类型的国家,其间各有利弊,君主之国“权操于上,议院不得擅施作,弊在独断”;民主之国“权操于下,议院得以专威福,弊在无君”;君民共主之国“君可民否,君不得擅行;民可君否,民不得擅作,立法独为完备”,但这些国家“上情可以下逮,下情可以上达,则一也”。对于当时的社会,许象枢认为“我中国幅员之广,物产之饶,人民之众,甲于五大洲。然而地利不能尽,刑罚不能简,民困不能苏,国威不能振。下有贤才不能遽用,上有庸佞不能遽退,非中国之君不若泰西各国之君也,非中国之相不若泰西各国之相也,上下之情膈焉故也。是故中国……设议院其有利于国家有不可偻指计者”。

——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许象枢认为西方三种类型国家有何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后的先进知识分子会持何种观点,说明理由。
4 . 制度构建反映时代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以后又增至四十余郡。郡下分若干县,县下有乡,乡下有亭、里。皇帝的政令,通过三公九卿,直达郡、县、乡、亭、里,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化体制。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在新旧递嬗的历史进程里留下了自己不可磨灭的影响。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在20世纪,令人眼花缭乱、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社会革命层出不穷,但是真正称得上“新世纪”标志的,无疑只能是美国著名记者约翰·里德所说的“震撼世界”的俄国十月革命。

——赵曜《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说明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
2021-06-25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忠信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ー   在近代中国,既有中西文化交流,又有新陈制度代谢,文化变迁与制度兴革的关系就很有趣了,制度上的现代化与文化上的“西化”当时往往混在一起,而里后者有时还被看成是最为深刻的变化。毛泽东曾把洪秀全与康有为、孙中山并称为“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代表人物。

——摘自秦晖《走出帝制一一从晚清到民国的历史回望》

材料二   武昌起义后,对于正在酝酿的中央政府组织机构取美国式的总制还是法国式的内阁制,同盟会内部并不一致,但在南方各省代表会议上多数代表赞成总统制,结果南京临时政府决定实行总统制,后来清帝退位,孙中山被迫提出辞职咨文,推袁世凯继任大总筑,并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个的法确立了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和制度,规定政治的组织形式为内阁,其目的在于用内阁制约束袁世凯,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向西方寻找真理”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后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所设计的政治制度。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太平天国与辛亥革命在近代中国政治发展方面的积极意义。
6 .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探究“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时搜集到了以下史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国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

——《清帝退位诏书》

材料二   辛亥革命看起来并不像我们认为革命应该是的样子。真正的原因在于,从许多方面来说,它都未带来一个与过去截然不同的未来。新生的“中华民国”并不是共和主义的,尽管帝制政治架构崩溃了,但许多前清官僚仍稳居原位,文化、社会与经济也貌似毫无改变。当然,它们在发生变化,但却不是作为辛亥革命的直接结果。

——【美】沙培德《战争与革命交织的近代中国》

材料三   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而辛亥革命,则是比较更完全意义上开始了这个革命。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比较三组史料,分别说明其各自的史料价值。
(2)根据以上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7 . 学术界撰文探讨中华民国成立、《临时约法》颁布对中国近代化历程推动的意义。阅读材料:
材料一 偶然与必然
有人认为,1911年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是一场意外,意外里的意外。这场意外,毁了一个王朝,像扳道岔一样,把古老的中国,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也有人认为它不是一场意外,而是19世纪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材料二 肯定与否定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抉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成功与局限
君主专制政体 社会生活 民主共和 民族资本主义 半殖民地半封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1911年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是一场意外吗?为什么?
(2)材料二中对“民国”的评价有何不同?
(3)结合所学知识,运用材料三中的五个词语以“成功与局限”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100字左右。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既…………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和封建主义的过程。
材料二 位于南京长江路292号民国时期的“总统府”,有学者说,它的社会价值和政治价值都不逊于故宫。“总统府”曾经是清代两江总督署、太平天国的天宫遗址,还象征着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统治的终结。这种汇集交融的历史价值也是故宫所不具备的。
材料三 史料研习、理论指导、问题研讨和社会调查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请运用这些方法分析近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进程。
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它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即实行责任内阁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题是什么?根据所学知识,列举在1840-1911年间,中国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重大抗争
(2)根据材料二,列举近代史上在南京发生的反对封建统治的重大事件;并且在这里颁布过哪两部体现历史发展方向的著名文献?
(3)结合材料三,请回答:(答案直接从文中的语句中摘录)
①文中属于原始史料的内容是什么?
②文中属于史料解释的内容是什么?
③文中属干历史评价的内容是什么?
(4)关于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有人认为成功了,有人认为失败了,有人认为既要看到它成功的地方,又要看到它的不足,你赞成哪一种,请说明理由。
2016-11-18更新 | 22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2012学年广东省龙川一中高一第一学期月考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