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8课 辛亥革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辛亥革命中形成了汉满民族妥协、南北政治妥协和孙袁权力妥协三大妥协,这既是参与政治各方发挥政治智慧的结果,更是革命的大势所趋所逼的结果。三大妥协使得辛亥革命以较小的代价和低烈度的震荡实现了共和政制的跃迁,结束了秦汉以来垂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

——薛恒《辛亥革命中的三大妥协及其历史遗产》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三大妥协”的看法。
2021-02-02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怀化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口述史是近年兴起的历史研究方向,《记者生活30年:亲历民国重大事件》是民国时期著名记者陶菊隐前半生的口述历史。本书以纪实的风格、生动的笔法,记述了一九一一年至一九四一年间的政治百态,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史料价值。以下是按时间顺序的传记部分摘录:

《辛亥参军一瞥》《湖南宣布“自治”的六年》《孙中山改道北伐》《刘玉春血战汀泗桥,吴佩孚兵败走河南》《台儿庄上好月色》《白色恐怖下迁居》。

——摘编自陶菊隐《记者生活30年:亲历民国重大事件》


请选取其中一个或几个传记对应近代民国某一重大事件展开历史叙述和评价。(要求:传记与重大历史事件对应准确,历史叙述史实清晰、叙述通顺、评价合理、史论结合)
3 . 女性与社会

回首一百多年以前的中国,我们想象中的中国女性裹着小脚,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道德规范羁绊而闭守家中。

梁启超认为,女性强弱和国家强弱成正比。女性不是天生衰弱,其衰弱是由于缠足和不受教育这两点。他批判女性缠足,极力主张女子受教育的必要性。1900年《清议报》登载了日本的《男女交际论》,“女权”一词在中国首次出现。从清末到民初,“女权”到处传播。女性论者认为她们也拥有“人权”,重点是女性如何贡献国家,主张“尽与男子一样的义务”,“摸索新角色”,“拒绝做女国民”。

1911年辛亥革命后,“女权”的讨论汇聚到是否应该拥有参政权。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男女平等原则被写进宪法。现代中国女性因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就业率高而受世界瞩目。按2000年的人口普查,中国女性占全国就业者的45.3%。

——摘编自(日)须藤瑞代《中国“女权”概念的变迁》


依据材料和所学,解读中国历史上女性地位的变迁。(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李鸿章将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局势形容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1888年,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一书》中指出:“近者洋人智学之兴,器艺之奇,地利之辟,日新月异:今海外略地已竞,合而伺我,真非常之变局也……臣谓变法,则治可立待也”;吕思勉先生认为:“自西力东侵,中国人遭遇旷古未有的变局……且将数千年来的君主专制政体,一举而加以颠覆。自五口通商,我国民感觉时局的严重,奋起而图改革,至此不过70年,而有如此的大成就,其成功,亦不可谓之不速了”。

——摘编自李鸿章《筹议海防折》、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围绕材料中“未有的变局”,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