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8课 辛亥革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6 道试题
1 . 《复兴之路》解说词写道:“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这是1912年给中国人最大的感受。”这说明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是(     
A.彻底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B.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C.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
D.使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
2022-07-08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贺州市钟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理科)
2 . 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自五口通商,我国民感觉时局的严重,奋起而图改革,至此不过70年。而有如此的大成就,其成功,亦不可谓之不速了。”作者是在(     
A.肯定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B.赞扬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
C.肯定维新变法运动推动社会的进步
D.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功与过
2022-07-08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贺州市钟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理科)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辛亥革命并没有使社会结构得到完全意义上的重建,各种旧势力在辛亥革命后仍然掌握权力。平民阶层没有参加革命,平民的生存条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据此可推知
A.广大人民的政治悟性还没有觉醒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改变
C.辛亥革命隐藏着巨大的失败危机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缓慢
2022-05-11更新 | 212次组卷 | 16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信阳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两次伟大实践。二者的共同主张有
A.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挽救民族危机B.推翻君主制度
C.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D.用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来救中国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令”。此前,社会上对没有辫子的人,最好是呆看,但大抵是冷笑,恶骂。此后,留辫者则为社会舆论所不齿。由此可见,辛亥革命
A.变中国由臣民国家为公民国家B.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
C.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迁和进步D.建立了文明开化、民主共和的新社会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黄炎培在《我亲自经历的辛亥革命》中说:社会风俗人心,从某些部分看来,辛亥以后和以前大大改变了。所有卑贱、颓废、放荡行为,有些少了,有些完全消灭了……总之,辛亥革命无数头颅换得来的,除推翻封建帝制以外,广大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文中黄炎培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意义是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中国社会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C.促进中国教育的近代化D.社会生活领域出现重大变化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与希腊雅典在文明形成过程中,由于各自所处的地理环境存在重大差异,致使两个古典文明呈现出明显的不同。牛表中国由封建王权向专制王权过渡,古希腊的雅典则由贵族共和向城邦公民政体过渡。

——李学智《古典文明中的地理环培差异与政治体制类型—先秦中国与古希腊雅典之比较》

材料二   《钦定宪法大纲》第一部分为正文,共14条,规定皇帝为权力主体。第二部分为附录,共9条,规定臣民的权利和义务。臣民按照法律规定,有纳税、当兵、遵守法律等义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人民”作为宪法概念正式登场。在规范权利时使用“人民”概念,人民指个体的人,不再是被统治的客体,取得了主体地位。

——摘编自周永坤《中国宪法中“人民”概念的变迁与宪法实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秦中国和古希腊政治制度发展的差异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众身份的变化并分析辛亥革命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辛亥革命后,宋教仁认为今革命之事毕矣,而革命之目的则尚未全达。不良之政府虽倒,而良政治之建设,则未尝有也。这反映出的根本原因是(     
A.近代中国经济结构不合理B.资本主义制度存在弊端
C.北洋军阀的腐朽黑暗统治D.民主法治政治亟待完善
2021-12-31更新 | 145次组卷 | 4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单元复习过过过(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过关测试】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某学者指出“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据此分析作者认为辛亥革命
A.未找到拯救中国的道路B.盲目照抄照搬美国政体
C.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D.体现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
10 . 英国女作家罗安逸在其游记《中国:机遇和变革》中写道:“他们(浙江省兰溪村乡民)头上仍然还留着辫子……对政治他们丝毫不感兴趣,虽然也曾听说大清国已经变成民国,可这似乎对他们的生活没什么影响。”这一记述折射出当时
A.广大农村思想开放与保守并行B.广大民众抵触激进的社会变革
C.政治革命对底层社会冲击有限D.民国政府缺乏切实的惠民政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