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8课 辛亥革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近代中国就是一部人民反抗侵略压迫、追求民族独立、反抗封建专制、追求民主进步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宫导游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

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材料三   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它是一条分界线。

材料四   鸦片战争前,一些具有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人士,如顾炎武、吴敬梓、曹雪芹等人开始对科举制度进行大胆、辛辣的批判;鸦片战争后,受西方民主启蒙思想影响的人士对科举制进行了更猛烈更深入的批判。19世纪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对科举制的批判尤为激烈,称其“箍人心”“坏人才”“毁实业”。在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下,清政府于1905年正式废除了科举制。此后一个世纪,对科举制的上述评价一直是史学界的主流观点。近年来,史学界对科举制重新评价的观点抬头,并且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新观点认为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伟大创举,它不仅对古代中国的政治、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且对近代以后的中国和世界的文明进步产生了推动作用。科举制实际上是近代欧洲兴起的文官制度(即公开考试选拔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源头。现在我国实行的高考制度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古代科举制的继承和发展。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材料一中的这个“偏房”是什么机构?它设立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中国前期“沉沦”的过程。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理由。
(4)评析材料四中有关科举制度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21-12-05更新 | 20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东辰国际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辛亥革命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看,辛亥革命对社会转型的界标意义明显超过1840年的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不仅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

——摘编自沈渭滨《论辛亥革命与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


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辛亥革命不仅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逻辑严密)
2020-11-24更新 | 120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辛亥革命绝非简单的旧式革命,它有欧美式的坐标和现代化的成分,因此具有时代性和世界性。辛亥革命强调暴力、坚持暴力,但暴力的程度并非想象得那么激烈,那么死板,相反辛亥革命在实行暴力的同时,实际上对分寸、阶段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的,也就是说它对为什么实行暴力是有所考量的,并且在实行过程中富有理性。因为问题错综复杂,关系到方方面面,比如对胜与败的理解、破与立的转换、局部与大局的处理、效果与成本的比较、目标与可能性的衡量、革命与列强态度的变化、内部凝聚与动力保持问题等。应该说革命党人基本做到了保持清醒,审时度势,有原则有斗争,同时也有理性、适度的妥协让步。从帝制到共和,辛亥人铸造的是千年壮举,开启的是亚洲先河。说到底,这是一次全新的探索,一种旷古未有的尝试,而先驱们之所以百折不拢,实缘于救亡图存的迫切,为了在世界之林能有中华一席,为了民族振兴能够实现,辛亥革命在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等领领域谱写了辉煌业绩;从思想意识、制度模式、经济发展和国家走向等诸多方面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为后世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经验教训和思考启迪。辛亥革命的主要功绩究竟是什么?那就是为中国社会的精神面貌和价值理念带来了巨变。

——摘编自黄克武、主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迈向现代国家的起点在哪里?对这个问题,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从1911年帝制瓦解开始,有人认为从五四运动开始,还有人深入到清帝国晚期的政治危机认为那里就已经蕴含着中国作为现代国的起源,但美国汉学家沙培德( Peter Zarrow)在其经典著作《战争与革命交织的近代中国,1895-1949》中,非常明确地将1895后作为中国迈向现代国家的起点,他这一看法也自然有一番独特的道理。

——摘编自《人民日报论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角度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述。(要求:观点准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