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8课 辛亥革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辛亥革命后的十多年间,各种“主义”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各阶级、各阶层的代表人物纷纷登台亮相;各类报刊的头版头条充斥着各色各样的政纲、政论和宣言;过去被政府严禁的政党组织,这时竞相宣告成立。辛亥革命后出现的这些变化
A.体现出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中西文化的碰撞
B.有利于国民的民主精神和公民意识的形成
C.标志着中国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开始觉醒
D.推动了清末民初社会风俗习惯的根本变革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鲁迅先生的小说《药》和《阿Q正传》都以辛亥革命为背景,描写了社会变革下的社会风貌。部分小说情节如下:小说《药》:作品中的革命者夏瑜,在清朝的狱中、屠刀前,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然而,故乡的人们对他的牺牲反应却十分冷淡;在古亭口,人们伸长脖子,争先恐后“鉴赏”杀人的胜举;小茶馆里,百无聊赖的茶客也把革命者的牺牲作为谈资。小说《阿Q正传》:“未庄的人心日见其安静了。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光复后的绍兴,尽管“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什么铁路股东是行政司长,钱店掌柜是军械司长……”


阅读材料,从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结合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3 . 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B.具有明显的妥协性
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D.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
2019-01-30更新 | 4231次组卷 | 78卷引用: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实验中学高中部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之后,民族国家随之形成。民族国家早期阶段有相关的议事机构,但是以议会等为代表的议事机构的出现并不能等同于民主制的确立。以英国为例,从1832年议会改革开始,才开始真正步入民主化改革的轨道。美国虽然与英国在民主制道路方面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但是美国构建起来的民主制也有着自己突出的特点。此外,法国也对西方民主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大革命后,法国以希腊古典民主制为模板创建宪政制度,但是此后法国混乱不断,直到第三共和国才终于摒弃直接民主,而接受了代议制民主制。法国的历史发展也向人们表明,直接的希腊古典民主是不可恢复的。

——摘编自钱乘旦《西方民主的历史与现实》

材料二   19世纪,中国民主政治发展非常迟缓,具有现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只有戊戌变法;而进入 20世纪,与民主政治发展相关的重大事件接踵而至,这种前慢后快与经济发展水平或有关系。其次是持续的革命道路。在西方,革命与改良只是达到政治发展的手段,并无优劣之分,而中国在20世纪初改良与革命论战后,革命派自此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在近代欧美历史上,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政治生态发生了巨变,造就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阶级,而传统的农民阶级逐渐消失。但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则与之较为不同。另外,近代中国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内完成了从封建专制到资产阶级再到新民主主义政治的急速跨越。

——摘编自闾小波《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民主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民主发展的特征。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东西方民主政治对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启示。
2021-09-16更新 | 146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国家是文明诞生的重要标志,国家统治是依赖政治制度实行的,政治制度不是一蹴而成的,政治制度建设都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材料二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以上均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民国成立后的二十年是一段令人愁丧的开始……中国的首要问题仍是新旧之间不能衔接……根据过去的经验,坐在龙椅上的人物虽以道德号召,要不是以出卖旁人为习惯的老手,即是一个被人愚弄终身的小儿……要不是有了这些原因,1911年的革命不可能如是侥幸成功。……军阀割据在这段时期内成为普遍现象。旧体制既已拆卸,新的尚未产生,只有私人军事力量可以在青黄不接之际维持短期团结。……如果军阀在历史上有任何贡献的话,那是在八十年外强侵略之后他们更增加了内部压力,于是强迫着中国的青年自行着手寻觅着一套救国方式。

——摘自黄仁宇《中国人历史》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朝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结合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二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分别指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旧体制“已拆卸”是指什么?“不能衔接”的新制度是指什么?新旧体制不能衔接导致中国当时出现了什么社会现象?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发展所反映的历史趋势。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与希腊雅典在文明形成过程中,由于各自所处的地理环境存在重大差异,致使两个古典文明呈现出明显的不同。牛表中国由封建王权向专制王权过渡,古希腊的雅典则由贵族共和向城邦公民政体过渡。

——李学智《古典文明中的地理环培差异与政治体制类型—先秦中国与古希腊雅典之比较》

材料二   《钦定宪法大纲》第一部分为正文,共14条,规定皇帝为权力主体。第二部分为附录,共9条,规定臣民的权利和义务。臣民按照法律规定,有纳税、当兵、遵守法律等义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人民”作为宪法概念正式登场。在规范权利时使用“人民”概念,人民指个体的人,不再是被统治的客体,取得了主体地位。

——摘编自周永坤《中国宪法中“人民”概念的变迁与宪法实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秦中国和古希腊政治制度发展的差异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众身份的变化并分析辛亥革命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欧美资本主义诸强迅速崛起之际,中国历史才步履蹒跚、被迫地步入近代,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的衰亡已成必然。特别是《辛丑条约》签订后,彻底堕落的满清政府已无力地处于风口浪尖之中了,虽然慈禧太后企图通过“新政”、预备立宪来力挽狂澜,但一切只是徒劳。武昌起义实际上与从前孙中山领导的反清暴动一样,按常理清廷依旧可以轻易镇压,但这次起义却成为压垮满清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清廷无力回天,这样辛亥革命成功地将中国的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

——摘编自胡绳武、金冲及《辛亥革命史稿第四卷: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材料二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反动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虽然它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激励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而更加勇敢地奋斗。

——摘编自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成功地翻开中国历史新篇章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的进步性和历史局限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8 . 1912年1月,列宁起草了一份决议,提到辛亥革命“将给亚洲带来解放并将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俄国无产阶级怀着极大的热忱和深切的同情注视着中国革命人民获得的成就”。这表明,列宁认为
A.辛亥革命与十月革命具有相同的性质
B.孙中山领导的政党代表无产阶级利益
C.共产国际的指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D.辛亥革命冲击了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
2021-09-06更新 | 6265次组卷 | 45卷引用:2021年新高考北京历史高考真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公元1912212日),清隆裕太后代行颁布了清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退位诏书。诏书内容如下:

奉旨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义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

钦此。

清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材料二 以南京临时国会为中心舞台,惜阴堂(上海一栋小洋楼)为幕后磋商场所,南北通过谈判、妥协与法制程序,终于完成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有学者将此称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我看是恰如其分的。我们看到,辛亥革命政权转移等一切重大政治议题,都经过了国会,没有打大仗,减少了流血,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清帝退位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帝退位的重大政治意义。
(2)据材料二回答,为什么把辛亥革命称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结合材料一、二,说明采取这种方式实现政权转移有何价值?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以这种方式实现政权转移的原因。
2021-08-26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沛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学情调研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80年代的美国在政治上是特别得天独厚的:那里既有继承自英国的自由主义传统,又有从法国启蒙运动中吸收了许多英国所没有的有关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理念。在后一方面,美国人在殖民地时代和宗主国之间的矛盾显然起过重大作用,它为美国在现代民主创制试验方面实现对英国的重大超越提供了可能。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911年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也同样采取了通过根本性法律文件(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形式对新成果、新兴资产阶级政权进行维护和保障,并大量采纳和借鉴美国宪法的内在精髓尝试建国。相似的宪法文件在中美两国相似的背景和国情条件下,产生了截然相反的结果。

——王照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施受挫原因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在现代民主创制实验方面能够超越英国的原因;简要指出材料一中的“主要理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大量采纳和借鉴美国宪法的内在精髓尝试建国”的具体表现,并分析造成中国与美国实施结果截然相反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宪政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