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8课 辛亥革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邮票的使用可以反映特定历史时代的特征。1912年5月,当时的政府紧急在原大清国邮票上加盖新政府的公章以供社会使用,这主要反映出(     
A.中国邮驿事业起步B.列强控制清朝邮政
C.近代化的最初尝试D.政局变化极为迅速
2023-01-11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西藏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2-23高二上·江苏南通·期中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着这样一份诏书,它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同时也是自秦朝创立皇帝制度以来的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颁布的退位诏书,这份诏书的颁布意味着(     
A.专制帝制结束B.共和政体确立C.武昌起义爆发D.军阀统治确立
2022-12-27更新 | 68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必修)试题
3 .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由沈恩孚作词沈彭年作曲的《中华民国国歌》,其歌词如下:“亚东开化中国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秀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下列对该歌词理解正确的是(     
A.“亚东开化中国早”指中国最早建立了民主共和国
B.“揖美追欧”是指革命派要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C.“旧邦新造”中的“旧邦”指的是腐朽的北洋军阀
D.“旧邦新造”中的“新造”指的是中华民国的成立
2022-12-14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
4 . 考察19世纪末叶以来湖北出现的新的经济土壤、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思潮,追溯湖北革命党人在乡邦所作长达十年英勇而坚实的努力,我们便会发现:武昌首义决非一只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据此可知,武昌首义(     
A.存在一定的偶然性B.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C.具有广泛群众基础D.受军阀割据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近代中国,既有中西文化交流,又有新陈制度代谢,文化变迁与制度兴革的关系就很有趣了。制度上的现代化与文化上的“西化”当时往往混在一起,而且后者有时还被看成是最为深刻的变化。毛泽东曾把洪秀全与康有为、孙中山并称为“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代表人物。

——摘编自秦晖《走出帝制——从晚清到民国的历史回望》

材料二: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在其发展过程中具有三个鲜明的特点:一、在处理国内各民族关系上,承认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二、继承中国酷爱统一的传统,始终将谋求国家的统一作为民族主义的核心内涵。三、在处理与其他民族国家的关系上,反对以强凌弱,提倡“济弱扶倾”,寻求民族主义与世界大同理想的辨证统一。这些特点,最大限度地克服了民族主义思想往往具有的狂热情绪和各种非理性成分,避免了由信仰民族主义而走上大国沙文主义歧途以及民族国家建立后国内各民族之间的纠纷和冲突,不但有利于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和统一,亦有助于构建一个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不失为一份宝贵的人类共同思想财富。

——摘自崔志海《论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几个特点》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向西方寻求真理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民族主义的主要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为了实现民族主义而做出的努力。
6 . 从武昌起义后武汉军政府采用“铁血18星旗”和“黄帝纪元”,到中华民国成立后采用“五色旗、民国纪年”,实现了单一汉族建国(建立汉族共和国)转变为五族建国(建立多民族共和图)。这一变化反映了(     
A.民族独立的任务已完成B.满汉民族矛盾已解决
C.中国近代民族意识的增强D.中国政治民主化实现
7 . “自中华民国的名称确定以后,帝制被抛入茅坑,便再也爬不起来了……无论帝制也罢,复辟也罢,都很快因不得人心而塌台……”。这主要说明辛亥革命(     
A.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B.结束了封建制度
C.变革了社会习俗D.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理念
8 . 下列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部分内容,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A.照搬了美国的政治制度B.废除了君主专制制度
C.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D.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9 . 《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道:湖北革命军发布公告宣称“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该记者报道的是(     
A.辛亥革命B.国民大革命C.武汉会战D.义和团运动
10 . 面对不断高涨的革命形势,孙中山曾判断“成功之果”数年必至,“吾党无论由何省下手,一得立足之地,则各省望风归向矣”。事后他还说:“目前的发展,一切如我所料,只是事机来得快一些。”下列事件最能验证孙中山这一说法的是(     
A.黄花岗起义B.武昌起义C.四川保路运动D.北伐战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