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8课 辛亥革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宣统末年,国民革命革到了苏州,清廷在江苏的最高行政长官程德全也起来革命了。他命衙役准备了一根长长的竹杆,到得大堂屋檐下,手起杆举,挑落了几块檐瓦。巡抚衙门前,立即挂起了‘民国军政府江苏都督府’的招牌。程德全宣布,革命成功!清廷江苏巡抚大人,立马成了民国的总督。”从这段话可以看出
A.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清政府统治的土崩瓦解D.资产阶级掌握地方大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辛亥革命后,缫丝、翻砂等行业的工人们积极参加中华民国工党,江南制造局的上千工人也成立制造工人同盟会;此外,还有大量女子同盟会、女子参政团、女子自由党等。甚至青年学生们也“关心政治,较功课尤切”。这些现象说明(       
A.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B.民主共和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C.普通民众政治参与意识增强D.中共成立促进社会运动高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911-1912年,漫画家对时事问题及时报道和评述,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普及宣传和启蒙教育的社会职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指出漫画宣传的史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漫画宣传的史事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3)你如何看待时政漫画的史料价值。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朝前期,外交事务由理藩院负责。理藩院是处理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也处理朝鲜、琉球等藩属国事务;与沙俄多次交涉,还处理对外事务。1842年后,通商口岸不断增多,外交事务频繁;1860年后,公使进驻北京,外国不以“藩属”地位跟清朝交涉,要求设立专门外交机构;1861年,总理衡门成立,外交机构近代化起步。1867年,清政府派遣驻外使节,蒲安臣使团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外交使团。清末,裁撤总理衙门,设外务部,职权专一,权居六部之上,在政府机构中地位突出,是中国外交正规化的转折点。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改革外交部,制定外交部官制和组织法,有力推动外交机构近代化。在外交人才选拔上,废除前清保举制,制订外交官任用章程,把兼通外语规定为录用必要条件,淘汰了清末传统型外交人员,创建了较为完善的外交人才培养体系。民国初期,外交部人才鼎盛,外交官素质相对较高,颜惠庆、顾维钧、王正廷等在近代中国外交史上都扮演过重要角色。

——《中国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与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外交事务变化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近代外交事务变革的原因。
2022-02-21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内江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10,中国人的思想和政府体制由于受到外国的影响,已经起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的新旧名流,从高官到旧绅士、从工商业界到学生界,改变了语言和思想内涵,些机构以至于主要传媒也借此表达思想。在体制方面按照外国模式,改变了中国长期以来的政府组织,政变了形成国家和社会的法律与制度。《辛丑条约》签订以后,很多有识之士对1895年广州起义的失败扼腕叹息,叹其“事之不成”。这些变化都是革命性的。

——整理自[]任达《新政革命与日本(中国,1898-1912)》

材料二辛亥革命一声炮响,不仅赶跑了清朝皇帝,还使中国绵延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永绝,1912年到1917,其间虽经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但并没有使民国中断,一个仅当了83天皇帝,而另一个仅12天就迅速收场,之后再无人敢问津帝制。没有了皇帝,帝国主义在中国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工具,在中国也无法建立起稳定统治。中国工农红军成立后,穿梭于各军阀控制的交界处,如鱼得水。

——摘编自方志钦《辛亥革命彻底革了封建帝制的命》


(1)根据材料一,指出辛亥革命爆发的有利条件。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交革命后中国社会在政治方面的变化。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率先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在孙中山先生领导和影响下,大批革命党人和无数爱国志士集聚在振兴中华旗帜之下,广泛传播革命思想,积极兴起进步浪潮,连续发动武装起义,推动了革命大势的形成。

——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孙中山说:“在南京所订民国约法,内中只有‘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一条是兄弟主张的。”有了这一条,民主共和便成了“正统”,人们不再把自己看做皇上的“子民”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在这种情况下,各种政党、社会团体和报章杂志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政治生活空前活跃,民主精神普遍高涨,为中国的继续前进创造了重要条件。即便南京临时政府很快就结束,袁世凯又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但已经发生了的变化是谁也无法全部抹掉的。把辛亥革命称为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大变化,它是当之无愧的。

——金冲及《辛亥革命: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先生为推动革命大势的形成做了哪些努力?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为什么说“把辛亥革命称为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大变化,它是当之无愧的”?
7 . 《郑孝胥日记》记载:清帝颁布退位诏之夕,“闻爆竹声甚繁,于是乎大清二百六十八年至此夕而毕,此日堪称中国历史上至关紧要的一天”。这说明(  )
A.辛亥革命在国内外产生深远影响B.辛亥革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D.民众对辛亥革命怀有一定期望
8 . 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屡屡遭受列强的侵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今以来,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 (1842年8月29日)

材料二   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以来,重用宦官,偏听偏信,政治腐败、经济腐败加上吏治腐败,使国运发发可危。李鸿章奉命创建海军,建设国防力量,虽学习西方之经验,但只学其表皮,未触实质。而慈禧太后竟将海军之大量军费挪用,作为修建三海及颐和园之用款。……自光绪十五年至甲午中日战争六年间(1889年~1894年),竟然只舰未添。原来清政府的海军位居亚洲第一、世界前列,此时已被日本赶超……日本几乎所有主力舰船都已安装速射炮。                                      

——罗援《甲午战争惨败的十大教训》

材料三   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乎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恍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唐文权、桑兵;《戴季陶集》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出自于哪场战争中的哪个条约? 19世纪中期另外一件与南京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这场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3)请分别指出教材(课本)和材料三各是如何评价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的影响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性质。
2022-02-07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哈密市第十五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以下是中共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纪念辛亥革命的活动简表。材料反映了
时间概况主要内容
1924年10月8日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开设“双十特刊”,刊登3篇文章纪念辛亥革命着重阐述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及纪念辛亥革命的目的。
1927年10月10日发表了《为辛亥革命纪念告民众书》,此后中共对辛亥革命的纪念基本处于停止重点揭示国民党的反动本质。
1937年10月中共《战斗》刊发“双十特辑”纪念辛亥革命呼吁完成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遗愿。

A.国民党的统治逐渐走向反动B.中共对国民党态度变化反复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曲折艰难D.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影响国共关系
2022-02-02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茂名市五校联盟 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辛亥革命促成了旧体制的瓦解和新体制的建立,中国历史因之而越出了改朝换代的旧轨。然而旧体制却留下了旧的社会心理。这种几千年岁月积淀而成的沉重惯性如同一种板结的地块,使新的体制难以把自己的根须扎进社会的深处。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阶段任务
B.传播了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的解放
C.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D.新的民主共和政体下保留了很多封建思想残余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