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6 道试题
1 . 下表为1910—1914年由天津海关进入内地不同省份的洋货和从内地输出的土货数量(单位:万海关两)。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省份洋货土货
由天津海关入内地值%由天津海关出内地值%
河北170654.572747.8
山东1344.3634.1
山西62219.829119.1
河南1695.4291.9
其他5041641127.1
合计3135100.01521100.0
A.进出口贸易是天津的经济支柱B.河北遭受的外来经济侵略最严重
C.华北地区经济结构的变动迟滞D.天津与内地地区的经济互动较强
2024-04-07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预测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2 . 1914年以后,火柴进口不断下降,1923年的进口量只有战前的8%左右,尤其是以往进口量最大的日本火柴,1923年的进口量还不到1919年的3%。由此推知,这一时期(       

A.中国火柴工业的发展速度持续加快B.五四运动推动了火柴进口量锐减
C.辛亥革命直接促成火柴工业的发展D.国产火柴品质高于外国进口火柴
3 . 一战期间,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以天津为例,在工商部注册资产达万元以上的企业有数十家,其中面粉、纺织、化工业生产水平居全国前列。我国民族工业在一战期间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办厂B.欧洲列强在一战期间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C.各种实业团体广泛建立D.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2024-03-14更新 | 54次组卷 | 17卷引用:2013届陕西省宁强县天津高级中学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4 . 费正清教授曾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这主要是因为(     
A.工业结构存在不合理B.地区分布存在不平衡
C.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D.军阀割据混战的影响
2024-03-14更新 | 51次组卷 | 103卷引用:2010年陕西延安市实验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二十世纪初,秋瑾、何香凝等女性站在时代前列,首举妇女谋求自身解放的旗帜。辛亥革命时期,女子国民军、中华女子共和协进会等团体纷纷成立,女界甚至发出“天下兴亡,匹妇有责”的时代强音。这一现象(       
A.说明妇女政治地位大幅提高B.反映妇女自我意识觉醒
C.体现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表明革命引领社会风潮
2024-01-22更新 | 396次组卷 | 9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训练(七)文科综合试题
6 . 下图《体操器具》刊登于1913年《儿童教育画》,用体操器械哑铃9只和球杆14支搭成五色旗和九角旗。该图隐喻的主题应是(     
A.新文化运动得到民众积极响应B.袁世凯走上复辟帝制的道路
C.强身健体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D.军阀割据造成政治分崩离析
2024-01-11更新 | 102次组卷 | 3卷引用:陕西省洛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
B.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
8 . 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法令,民众纷纷剪去辫子。1917年,张勋扶持清废帝复辟,京津地区民众纷纷抢购假辫子戴上。这一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A.辛亥革命彻底失败了B.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要有一个渐进过程
C.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取决于政权的变更D.民主与专制的斗争艰难曲折
2023-12-25更新 | 159次组卷 | 42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戊戌变法时期,许多官绅认识到,洋务运动时期设立新式学堂与鼓励留学等教育改革只是一种在中国传统教育制度基础上进行的局部式改革,不利于中国教育发展。戊戌变法期间颁布的《学堂章程》规定:小学堂毕业授予生员,中学堂毕业授予举人,大学堂毕业授予进士。在京师大学堂“设管学大臣一员”,下设总办,提调、司员等官职,其职责是“节制各省所设之学堂”“其在学堂办事各员,统由该大臣慎选奏派”。哲学家冯友兰认为,因为新式学堂和科名刚好都是三级,父母也就愿意把孩子送入学堂。管理全国学务的孙家鼐也认同将设立的大学堂作为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的必要性,以及它对全国学堂所产生的作用。此后,大学堂人数每年都稳定维持在300人左右,地方新式学堂的学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

——摘编自陈睿腾《晚清戊戌变法时期的教育改革经验与现代启示》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提倡文学革命。在教科书改革上,192011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向各省发布训令,要求全国各学校“自本年秋季起,凡国民学校一、二年级,先改国文为语体文(白话文),以期收言文一致之效”。同年4月,教育部又规定;截至1922年,文言文教科书一律采用语体文。同时,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新法教科书》,中华书局也出版了用语体文编辑的新教育教科书。此后,文言教科书就渐渐地被淘汰,白话文教科书的地位正式得到确立。教科书的内容也随之改进,尤其是国语与国文教科书,取材日益注重实用性。一方面,“五四”前后涌现出来的大批白话文作品和翻译作品,连同一些古代优秀的白话小说,都被选进了教科书,题材内容涉及中外古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另一方面,文章体裁日趋多样化,尤其是日常应用的各种文体,如书信,传记、序跋。教材编写也从“成人本位”转向“儿童本位”,注意教材的趣味化。

——摘编自曲铁华、于桂霞《中国近代中小学教材的改革》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戊戌变法时期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戊戌变法时期教育改革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小学教材改革的特点。
2023-12-23更新 | 39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第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图是民国时期的结婚证书。


证书上内容为

朱守绅,安徽省歙(shè)县人,年二十一岁,民国十六年七月二十五日卯时生;洪素贞,江苏省上海人,年二十二岁,民国十五年一月十七日午时生。

今由陈锡畴、李锦翔先生执柯,并得双方家长同意:缔结良缘,玉成佳偶,谨于民国三十六年十一月廿三日在上海新利查西菜社订婚。

珠联璧合,欣看红线紧系,花好月圆,喜卜白头永偕,此证。

订婚人朱守绅、洪素贞,介绍人陈锡畴、李锦翔,主婚人朱宝祥、洪砚卵。证明人华洪涛。

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十一月廿三日谨订。

注:是指斧子柄。执柯意同作伐,即媒人。


提取材料信息,分析结婚证书中体现的时代气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