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21年热播的电视剧《觉醒年代》,回溯中国共产党从起源、孕育到诞生的整个过程,生动再现20世纪初期的历史大变局,是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主旋律史诗大剧。

材料一   《觉醒年代》第一集,开篇即以旁白的形式交待该剧的历史背景,那是在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第二年,国际国内形势非常紧张,并通过以下几个精心设计的视觉式的隐喻镜头来表现。

镜头一:一个大仰角拍摄的骆驼脚掌几乎覆盖了整个画面,只用这一个镜头就表现出当时中国正处于重重压迫之下,且观众的代入感很强,会产生一种被踩踏的感觉。

镜头二:骆驼进入北京城,用了大量的特写和慢镜头来表现车辙。车辙在剧中是一个带有高度隐喻和象征性的细节逻辑:自两千多年前秦始皇用车同轨框定中国的车辙以来,直到剧中故事发生的时代,中国还在沿用古老的车辙。

镜头三:骆驼商队、老百姓的车、北洋士兵的马队,都要从车辙上踩踏过去,隐喻中国还在固守原来的老路。

——摘编自徐妮娜《浅析革命历史题材剧〈觉醒年代〉中的隐喻镜头》

材料二   《觉醒年代》在创作上更加贴近受众,以书写青春破题主旋律。该剧以南陈北李为主人公,跟随其人生轨迹,以《新青年》杂志为主线,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思想潮流串联起来,将故事主体聚焦于一群充满活力的年轻人身上:不仅有和常人一样喜怒哀乐的陈独秀,还有与工人做朋友的李大钊、以笔杆为利剑的鲁迅以及紧跟先辈脚步、积极寻找救国之路的毛泽东和周恩来等。年轻受众对这样一群有梦想、有不足、受挫折也不言弃的年轻人更能有共情体验。

——摘编自王悦《〈觉醒年代〉给主旋律影视剧的成功启示》

作为历史的观察者,谈谈你对该电视剧以《觉醒年代》命名的理解。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正确,条理清晰。)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歌声·心声

安源位于江西省萍乡县境,西邻湖南省。20世纪初,安源铁路、煤矿工人最多时曾达一万七千多人。1922年初,毛泽东派李立三、蒋先云等同志来到安源,开办工人夜校和工人俱乐部。在他们提倡下,安源工人歌咏活动形成热潮。

20世纪初安源工人传唱的主要歌曲

时间

歌名

歌词

1922年以前《听说安源好赚钱》“听说安源呐好赚呐钱,一来做工啊两啊三年啊,想要回家啊看呐父母啊,身边没有半文钱”
《少年进炭棚》“少年进炭呀棚哪,老来背呀啊竹呐筒,病了赶你走,死了不如啊狗哪呀”
1922年以来《工农联盟歌》“我们工农创造世界人类衣食住,不做工的资产阶级反把我们欺,起来起来齐心努力巩固我团体,努力奋斗最后胜利定是工农的”
《帝国主义和军阀》“帝国主义和军阀,都是我们的仇敌,乒乓乒乓齐心力打倒它,联合全世界的工农,打倒它,打倒它,坚决打倒它”
《劳工歌》“伟大的劳工,艰苦奋斗的我劳工,车间工作苦,井下压迫最残酷,去年今日,轰轰烈烈大罢工,获全胜,团结紧,向前进”

——据梁茂《安源工人歌咏的传统》


(1)材料中的歌声承载了怎样的时代心声?
(2)谈谈咏唱这些歌曲的价值。
2024-02-01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她”字的文化史

1918年,正倾心于译介西方小说的周作人在翻译过程中遇到了如何将英文中的“SHE”对译成中文的现实问题。同年第5卷第2号的《新青年》上,周作人在其译作《改革》前,似不经心地引出了刘半农的天才提议:“中国第三人称没有性的分别,很觉不便。半农想造一个‘她’字,和‘他’字并用。”于是,作为第三人称代词的“她”字,横空出世。

材料二   在这个竭力消灭男女形迹的时候,标出这样一个新式样的“她”字,把男女界限分得这样清清楚楚,未免太不觉悟了。

——摘编自杜甫1920年4月16日《觉悟》

材料三   因为“他”字是人旁,“伊”字也是人旁,从男女平等的精神着眼,既属公平,还免了十分矫揉的形式,比较上是好的。

——摘编自寒冰1920年4月《关于她字问题的申论》

材料四   (“她”字)不见经传,不载《说文》,《玉篇•切韵》收之,不过骛奇好博,采录异体,存此俗书而已。诂义尚未论定,何可遽用?

——摘编自厉筱通1934年6月《“她”和“他”的俗书问题》


作为历史的观察者,概括说明“她”字的使用为何会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并谈谈你对近代思想文化发展变化的认识。
2023-06-05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5月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