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1 道试题
1 . “九一八”事变之后,《再生杂质》《复兴月刊》等一些以“民族!复兴”为宗旨的刊物相继创刊,以探讨民族复兴为主要内容的书籍相继出版,知识界就“中华民族复兴”的有关问题纷纷发表文章,各抒己见。这揭示出中国近代民族复兴意识
A.主要出现在近代出版界和知识界
B.在社会不同领域存在严重分歧
C.因民族危机加深而成为社会思潮
D.推动了民族复兴实践的新发展
2 . 1935年10月,蒋介石发表演讲:“今后的外患,一定日益严重……但是我们可以自信:只要四川能够安定,长江果能统一,腹地能够建设起来,国家一定不会灭亡,而且一定可以复兴!”材料表明
A.政府意图发展西部建立反共战略基地
B.政府决心推进“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国家政策重心由“安内”转到“攘外”
D.蒋介石已经有持久抗战的战略准备
3 . 2017年1月,教育部要求全国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确保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概念。“十四年抗战”起自
A.九一八事变
B.华北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2017-08-28更新 | 570次组卷 | 19卷引用:江西省临川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4 . 蒋廷黻曾在1931年发表《琦善与鸦片战争》一文对鸦片战争中林则徐与琦善代表的抵抗派与妥协派发表了与当时多数学者不同的观点。此文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知识界对抵抗、妥协究竟孰利孰弊的争论。此争论在当时主要是针对
A.国民政府围剿井冈山根据地红军B.中日民族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
C.“九一八”事变后国联调停中日矛盾D.“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消极抵抗政策
5 . 1935年,当日军进一步威胁平津华北地区时,蒋介石先后向平汉路南段沿线及京沪线南段沿线调集了20余万中央军,开始把非嫡系的地方部队去应付残存在南方等地的共产党小股武装。这种情况表明
A.中国共产党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威胁已全面解除
B.中国共产党对蒋介石的统一战线工作成效显著
C.日本全面侵华严重威胁到南京国民政府的利益
D.蒋介石开始把来自日本的威胁放在了重要地位
6 . 九一八事变后,著名爱国人士王造时发表了《救亡两大政策》的小册子,呼吁对外准备殊死战争,与日拼命到底,促成日本革命;对内取消一党专政,集中全国人才,组织国防政府、共同抗日。该呼吁的背景是
A.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B.国内国际局势不利于抗战
C.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御辱
D.中国共产党开展全面抗战
7 . 前苏联检察官克伦斯基在远东军事法庭曾说:“如果我们可以指出一定的日期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这段血腥时期的开端的话,1931年9月18日恐怕是最有根据的。”这句话的依据是
A.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武装侵略的开始
B.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序幕
C.九一八事变标志“二战”远东战争策源地最终形成
D.九一八事变标志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局面正式形成
8 .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认为,“九一八事变”后的抵制日货,主要是由国民党中央机构主持领导的,抵制活动逐渐由民间自发发展到官民结合。《时代周刊》的报道认为,此次抵制日货运动的全面化和激烈化超过了过去的任何时期,并出现了民族主义热情下的暴力化和政府积极参与的制度化倾向。材料反映了
A.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迎来黄金时期
B.国民政府发动群众开展局部抗战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形成
D.民族矛盾的上升影响了民族意识
9 . 某一事变后,中国已不是过去的政治格局了.对抗多年的国共两党,终于公开和解,就达成抗日统一战线开始了谈判.这一历史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卢沟桥事变
C.西安事变
D.蒋介石“庐山谈话”
10 . 宋美龄在《不宣而战之战争可以肆无忌惮》中说,“日本方今以种种事实证明,不宣而战之战争,如何可以毋须遵守束缚正式战争之种种国际公法,因此而尽量利用之。”材料表明日本对中国“战而不宣”是为了(     
A.攫取大量侵华权益
B.使其侵略活动免受国际法的约束
C.避免英美出面干涉
D.能够从美国进口大批的战略物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